放鬆貨幣政策難解經濟結構性矛盾
2014-10-22    作者:項崢    來源:證券時報
分享到:
【字號

  今年第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增長7.3%,不僅低於二季度的7.5%,而且創下6年來的季度新低,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多出現明顯回落。為應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近期中央銀行通過SLF向金融機構注入流動性。儘管如此,應該看到,如果我國宏觀經濟下行的根本癥結不在於貨幣政策,那麼單純依靠貨幣刺激難免會陷入“頭痛醫腳”的境地。

  我國經濟五大結構矛盾

  當前我國宏觀經濟下行的根本原因在於結構矛盾。

  一是産能過剩與市場需求萎縮的矛盾。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我國就已經出現了較為明顯的産能過剩問題。2002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期,固定資産投資連續三年增速超過20%,大量投資所形成的産能在2005年開始釋放,鋼材、水泥、電解鋁等價格走低。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導致我國外部需求急劇萎縮時,國內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問題凸顯。

  二是房地産業驅動與新興産業基礎薄弱的矛盾。不管承認與否,過去十多年我國房地産業一直扮演着宏觀經濟增長“引擎”的特殊作用。特別是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房地産業驅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十分突出。同時,我國戰略性新興産業基礎薄弱,在國家産業振興計劃&&後各地跟風並盲目投資建設,短期內又造成如光伏産業的産能過剩問題。因此,當房地産市場出現周期調整時,我國經濟增長引擎不可避免面臨“失速”風險。

  三是政府投資強勁驅動與民間投資熱情不高的矛盾。2009年以來,地方政府投資強勁驅動經濟增長,各地大興基礎設施建設。但與此同時,民間投資主要集中於房地産領域,其他實業投資意願不足,使得地方投資重負持續向地方政府轉移,並引發地方政府債務過快增長與債務償還問題。

  四是隱性通貨膨脹較高而居民購買能力下降的矛盾。雖然9月份全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上漲1.6%,但從實際感受而言,過去幾年我國實際消費品價格水平出現較為明顯的漲幅。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隨着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換代,恩格爾系數下降,食品之外的其他消費品對消費總支出影響越來越大。同時,在貨幣供應量較快增長以及高房價的傳導下,我國居民實際購買能力不僅沒有隨收入增長而提高,反而出現下降的情況。9月份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1.6%,增速已經連續5個月下降。

  五是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與貨幣刺激路徑依賴之間的矛盾。當經濟體實際增長率低於潛在增長率時,貨幣政策刺激有助於彌補增長率缺口。雖然過去我國實施了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此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轉向穩健貨幣政策後,貨幣政策並未明顯收緊,甚至在特定時期還出現局部寬鬆情況,但實踐表明,貨幣刺激並不能培育市場形成內生經濟增長動力。同時,在貨幣連續刺激下我國宏觀經濟已經形成了路徑依賴。

  不宜再過度依賴貨幣刺激

  當前我國貨幣金融環境適合經濟結構調整。今年以來,我國金融管理當局實施了定向寬鬆的政策,支持經濟薄弱環節、中小企業和棚戶區改造,取得了積極效果。6月末,全國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增長47.3%,農村貸款增長16.5%,小微企業貸款增長15.7%。所謂實體經濟“融資難”與“融資貴”問題,也不完全是金融機構自身的原因。有些“融資難”與“融資貴”需要政府部門貼息,有些還需要政策性擔保機構支持,在風險顧慮下金融機構放貸趨向謹慎也無可厚非,畢竟金融機構經營具有極強的外部性。但即使如此,金融體系依然為實體經濟結構轉型提供支持。截至2014年9月末,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2.9%。即便已處於周期調整的房地産業,今年6月末全國房地産貸款增速高出各項貸款增速5.2個百分點,個人購房貸款增速高出各項貸款增速4.4個百分點。綜合來看,當前我國貨幣供應總體充裕適度,並不存在阻礙經濟結構轉型與增長的問題。

  宏觀經濟治理不宜再過度依賴貨幣刺激。宏觀經濟治理也需要有中醫的“望、聞、問、切”,要對症下藥。金融是經濟的核心,但並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金鑰匙”。貨幣刺激猶如嗎啡具備鎮靜作用,當小劑量偶爾使用時,還可能會有效果,但持續大劑量使用,不僅上癮,而且危害更大。因此,只有通過改革釋放紅利,才能真正激發民間活力。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德拉吉暗示歐央行或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
日元貶值令放鬆貨幣政策可能性下降
市場或開始預期歐洲央行將放鬆貨幣政策
日本央行行長:將繼續放鬆貨幣政策
新興市場大幅放鬆貨幣政策隱憂重重
 
頻道精選:
【思想】“工資過快上漲有害”的真實與謬誤 2013-06-14
【讀書】移動時代應如何調整自己 2014-10-22
【財智】紅周一藏三隱憂 A股迎經濟數據密集發布期 2014-10-21
【深度】招商考核指標年年上漲 外資數據只得摻假 2014-10-22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