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但運行總體平穩。上半年國內生産總值增長7.4%,第三季度基本延續這種態勢。中國經濟運行要保持在合理區間,今年增長的預期目標是7.5%左右。只要就業比較充分、物價比較穩定、居民收入同步增長、生態環保取得積極成果,經濟增速比7.5%高一點、低一點,都是可以接受的。
中國經濟不會出現“硬着陸”,這是因為已經實現了“軟着陸”。也就是説,國民經濟經過一段過度擴張之後,平穩地回到適度增長區間之內。
要實現中國經濟增長7.5%這個目標左右,我們可以用“軟着陸”經濟增長模型實證得出以下幾點科學結論:一是當前宏觀通貨市場利率維持在10%左右;二是整個國民經濟增長所需要的通貨量系數應在0.75左右;三是今年廣義貨幣增長應該維持13.5%左右;四是定向降準後,中央銀行事實上的存款準備金率應在18%左右;五是整個生産效率應該低於這些年形成的常數5.35。
正是有這些必要的發展條件,就更加可以確保實現穩增長這個目標。這既能使經濟增長控制在適度區間之內,又能保證就業與收入之間實現一起增長。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説,今年以來,雖然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就業不降反增。1~9月,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000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多增了十幾萬人,31個大城市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左右。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生産效率出現了下降趨勢。這種發展趨勢不僅僅會影響經濟增長,而且會影響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因為研究表明生産效率決定匯率變化。化解這些增長下行風險,不僅僅是穩匯率、穩增長,更為重要的是穩生産效率。怎樣提高和穩定整個國民經濟增長所需要的生産效率呢?最重要的是想方設法努力提高制度效率、市場效率以及行政效率。如果這些效率還是老樣子:抑制、束縛生産效率的大幅提升,那麼中國經濟增長就是上一點之後,也會顯得無力,會繼續下行。
此外,提高和穩定生産效率更應該突出和強化改革效率與技術創新效率。
也許有人會説,效率看不見,怎麼抓呀?説到底,中國經濟增長要穩中求進、穩中有力,這就需要我們緊緊抓住穩定生産效率這個中心,不斷完善各種措施,千方百計大幅度提高執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