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題為“鋼價跌至11年來最低,每斤1.6元等於白菜價格”的報道出現在媒體的顯著位置。
目前,中國鋼鐵業無論是生産企業還是鋼貿企業都在遭遇罕見的“嚴冬”,而且這個“嚴冬”似乎很長很遠,至今仍看不到盡頭。根本原因在於舊常態下形成的産能嚴重過剩問題。這種過剩在今天看來似乎有點滑稽可笑、不敢對比、不可想象。2003年到2012年的10年間,我國粗鋼産能激增5億噸,使當前的産能存量超過10億多噸,一個唐山市的産能比整個歐洲還高。去年,全國粗鋼産能利用率為74.3%,已連續3年低於警戒線。有分析認為,加上地下鋼廠,全國鋼産量在13億噸左右。僅唐山2013年的粗鋼産量就達8107萬噸,佔全國總産量的9%,佔全球的5%,相當於美國的總産量。
如此嚴重的産能過剩,還停不下來。今年我國鋼鐵業嚴控新增産能,前7月固定資産投資同比下降4.2%。然而,即便在如此嚴控之下,6月份我國粗鋼平均日産量230.98萬噸,創出歷史新高。陷入越虧損越生産、越生産越虧損的怪圈。
在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時,4萬億投資和9.56萬億元信貸投放的舊常態下上馬的遠遠超過正常階段需求的鋼鐵生産能力,其不可持續性從2012年紅利開始消失後就暴露出來。房地産等對鋼鐵需求量最大的行業冷卻下來,宏觀經濟回歸常態。那麼,在非常態下上馬的鋼鐵産能必然嚴重過剩了。
拿什麼拯救鋼鐵行業呢?壓縮産能、兼併重組是不二選擇,依靠科技創新,提升鋼鐵行業全要素生産率能,“走出去”也是一條可行途徑,一是走出去辦廠,在非洲、東南亞等地區發展中國家,鋼鐵業仍有很多機會。二是加大鋼材出口,數量與增幅均創歷史新高。僅靠退稅獲得利潤,也要堅持出口,渡過難關。
最令人擔心的還是隨着鋼鐵行業不景氣加劇,可能波及銀行貸款安全,貸款壞賬迅速爆發。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鋼鐵生産企業,另一部分是鋼貿企業。有統計顯示,目前鋼鐵企業負債約3萬億元,其中一半是銀行貸款。許多生産企業處在虧損狀態,特別是鋼貿企業貸款風險這幾年暴露得最為突出。
客觀地説,在此輪商業周期中,鋼鐵企業、鋼貿企業短期內擺脫困境的可能性不大,隨之而來的是大量不良貸款的爆發。一定要謹防引發全國鋼鐵行業和鋼貿企業不良貸款爆發的蝴蝶效應和連鎖反應。
監管部門,特別是商業銀行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從現在開始就要着手排查摸底鋼鐵係貸款質量情況。對貸款進行分類排隊,有控制、有掌控地讓這個風險逐步爆發,最大程度地減輕對整個經濟金融的衝擊。同時,對於合法經營,正常付息的企業,到期貸款能夠展期的盡量展期,給予一定的過渡期,提高其容忍度。防止出現一棍子將企業打死,最終兩敗俱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