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金融風險不可不防
2014-09-24    作者:文顯堂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當前,中國經濟已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新常態,這既是由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也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動選擇,同時也是化解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必經階段。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如何控制金融風險的發生,成為我們面臨的最為嚴峻的挑戰。
  銀監會數據顯示,上半年,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增長1023億元,已經超過2013年全年的水平。其中,二季度不良貸款單季增幅為483億元,雖然略低於一季度的540億元,但仍處於近年來高位。隨着不良貸款餘額的較快增長,不良貸款率也升至1.08%的水平,較2013年末增長0.08個百分點。
  雖然6944億元的不良貸款餘額可控,但不良貸款增速卻令人憂慮。上半年銀行激增1023億元,超過去年全年新增規模,這充分證明銀行資産質量受損速率在加快。當然,我們不能只滿足於對次級、可疑和損失類不良資産的關注,還應該對銀行關注類貸款的增長規模保持高度警惕。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商業銀行關注類貸款規模為1.64萬億元,佔整個貸款比例的2.55%,較一季度末上升0.05%。
  現在的要害問題是,表面上銀行擁有充足的撥備資金應對經濟放緩,但實際上可能存在假象。為了保證充足的撥備資金,銀行可以通過核銷人為壓低不良貸款率,向自身的投行子公司出售不良資産以降低不良率,也就是人們常説的利用投行手段化解不良貸款。銀行還可以貸新還舊方式掩蓋不良貸款率的增長。除此,近年來銀行業的非標債權業務發展迅速,通過借道同業、借道理財、借道信託、借道投資、借道委託貸款等方式,將原來在表內核算的貸款業務轉為表外業務或其他非信貸資産,但其最終借款人的風險暴露並沒有真正轉移到銀行體系以外,或者只是轉移了一部分。
  這些都是隱藏的金融“非典”病毒,一旦爆發並擴散開來,必將給我國經濟造成巨大衝擊。為此,銀監會高層領導已多次要求商業銀行加快不良資産核銷。7月份以來,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副主席閻慶民和王兆星曾分別要求銀行業要加快不良資産核銷的進程,加大不良資産核銷力度。
  然而,加大不良資産核銷力度,只是化解已經形成的風險的一種辦法,且具有滯後性,關鍵是要加強在途風險的控制。一筆貸款放出去以後,不能只是按約定時點收本收息,而是要全程監控,一旦出現風險苗頭,就要立即採取風險控制措施,將風險化解在萌芽狀態。
  但現在的銀行系統缺乏對風險的敏感性和適應能力,對此有專家認為,原因在於風險管控技術和流程不完善,無法實現有效的動態管理,風險信息不對稱,日趨標準化的風控流程,與不斷變換的風險敏感點難以兼容,客觀上致使銀行難以有效克服系統性漏洞,導致在途風控體系難以準確有效識辨風險的概率分佈。為了彌補這一敞口風險,銀行系統依然以傳統的方式,採用抵押和擔保增信等手段。殊不知,這加劇了信用風險與市場風險的聯動性。作為抵押、質押品的不動産,並非都是無風險的不動産,即便是黃金,也將隨着市場的變化而漲漲跌跌。
  因此,對金融風險保持高度警覺,並及時採取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是經濟新常態下的唯一正確選擇。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溫州金融風險處置辦:每位副市長挂鉤一擔保圈
消費者要關注三種互聯網金融風險
央行布控金融風險重點監控領域 地産鋼貿信託被點名
國務院:金融風險總體可控
換種思維看互聯網金融風險
 
頻道精選:
【思想】擁堵的“無車日”衡量出了什麼 2013-06-14
【讀書】相關性,品牌唯一的出路 2014-09-22
【財智】股市期市雙跌 長陰線將市場拉回調整軌道 2014-09-23
【深度】地方政府難捨産能過剩企業 産能越化解越多 2014-09-23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