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産登記是建立服務型政府基礎
2014-08-20    作者:李宇嘉(深圳市房地産研究中心)    來源:證券時報
分享到:
【字號

  在現代社會,不動産是最大宗的財産或資産,一般佔居民家庭總財産或總資産80%左右。不動産對居民生活意義重大,主要源於附着在不動産上面巨大的公共服務價值。這裡講的公共服務是廣義的概念,不僅包含城市基礎設施、市政設施、教育醫療、公共安全等,還包括因資金、資源和人口在城市集聚,帶來了行業分工細化、城市功能分區和規模經濟,從而産生了多樣的就業機會、更高的收入、更好的人生發展前景和更豐富的生活等。

  而政府提供這些公共服務的成本,則會分攤到每一個享受這些公共服務的城市居民頭上。由於公共服務價值的高低,最明顯地體現在不動産的市場價值上,對不動産徵稅也就成了分攤並回收公共服務供給成本最公平的方式。某個人擁有城市不動産的數量越多、價值越大,則其佔有的公共服務資源也就越多,對其徵收的不動産稅就應該越多。

  公共服務具有規模經濟的特徵,城市集聚的人口越多,提供某一公共服務設施(如地鐵、歌劇院)的單位成本就越低,因此,城市政府總是希望流入到本地的人口越來越多,從而形成公共服務供給的良性循環機制。當然,公共服務比較差的城市,其不動産價值就會降低(如汽車産業蕭條後的底特律),居民也會用腳投票(逃離這些城市)。

  從本質上看,不動産稅是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必然選擇,因為不動産稅制能激勵政府最大限度地提供公共服務,而且是公共服務融資的可持續模式。首先,這一模式形成了政府財源可持續增長的機制。公共服務越好、不動産價值就越高、居民和産業就會大量遷入、稅源得到涵養、公共服務成本下降,形成良性循環;其次,這一模式可以有效避免政府短期行為和過度負債。在這一模式下,政府供給公共服務在先(通過資本市場債券融資)、徵稅在後,只有公共服務質量提高了,不動産稅基才能擴大,這就避免了賣祖宗田,斷子孫路的弊端。

  目前,我國政府公共服務供給靠一般稅收和土地財政,一般稅收維持政府機構運轉(即吃飯財政)或一般公共服務供給,而城市化快速推進時期所增加的公共服務供給(主要是城市基礎設施、市政設施)基本轉向了土地財政,土地財政雖然滿足了籌集公共服務資金的需要,但無法與未來公共服務供給質量關聯,政府總是傾向於短期內做高土地出讓價值、做大不動産供應規模,而對公共服務的改善興趣不大,這是目前我國城市高房價、供應過剩和需求不足(中低收入人群無力購房)並存的原因,也是阻礙外來人口融入城市和集體土地平等入市的原因。未來房價進入下行周期,土地財政的融資模式也走向盡頭,因此,必須在這一局面出現之前轉變政府融資模式,而向不動産稅制過渡是必然的選擇。

  目前,我國在不動産登記領域存在着登記缺失、權屬複雜、集合等級程度低的問題。首先,老舊房屋、小産權房、部分特權佔有的不動産、集資建房等登記缺失情況很普遍。即使有登記的記錄,也存在着産權實物邊界、權利邊界、權利人不清楚的現象。特別是,近年來由於人口流動、土地徵收、城市外延擴張和規劃調整,不動産登記事實上缺失的問題就更加嚴重;其次,我國不動産權屬現狀非常複雜,根據所有權分為國有與集體所有,國有不動産又有住宅、商業、辦公、工業廠房等。而住宅又有房改房、未房改房、經濟適用房、集資房、單位産權房、商品房等。此外,不動産登記還存在多個部門分頭管理的問題,集合登記程度很低,如建設部門或政府發房産證和宅基地證,國土部門發土地使用權證,而不同部門之間對不動産登記存在管理標準不一、規制不統一,事實上也是産權的不完整,這不僅給不動産産權違法行為創造了空間,也導致無法徵收不動産稅。

  因此,不動産統一登記是建立和實施不動産稅制的前提和基礎,也是落實《物權法》“物權法定、公示公信”原則的唯一途徑。經過法定程序的登記,不動産擁有者對於不動産事實上擁有了所有權(不管是農村的宅基地,還是城市的商品住宅),也就具備了徵收不動産稅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根據基本不動産需求免稅的原則,扣除基本需求的免稅面積外,所有人擁有的其他不動産,將一律進入徵稅範疇,並根據不動産的基本情況(坐落、年代、地價、産權形式等),評估房屋的市場價值,按章徵稅。

  一旦不動産稅成為地方主體稅種,地方政府就必須把稅收收入用在公共服務上,這樣才能保證稅基不斷增長。這樣的話,就實現了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型的目標。在房産稅框架內,地方政府謀求的是稅收收入的最大化,而不是經濟總量的最大化,這就需要吸引更多的人群、産業進入本地區,二元戶籍制度的藩籬、集體土地入市的障礙也就被打破了。

  由於不動産登記明晰了所有不動産所有人的産權,包括擁有農村宅基地和耕地事實上所有權的農民。在城市積聚效應帶來更高收入水平、就業機會的吸引下,外來人口可以選擇賣掉農村不動産所有權而進入到城市。這樣,因為人口積聚,不僅公共服務産品(教育和醫療)邊際成本降低了,而且不動産稅制下過多佔有不動産的人少了,住房的成本也降低了。而且,人口積聚也帶來第三産業的發展,有利於建成消費型、內需型經濟。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不動産登記應盡快從條例升級為法律
不動産登記應盡快“動”起來
推進不動産登記, 須保護土地使用權
不動産登記:改革突破的“敲門磚”
不動産登記的長遠效應
 
頻道精選:
【思想】土地財政“大審計”的“小期盼” 2013-06-14
【讀書】當資産管理與移動互聯時代碰撞 2014-08-20
【財智】調整後向上趨勢不改 高點將在四季度出現 2014-08-18
【深度】"天價"煙酒充斥國企培訓中心 整頓不過"做樣子" 2014-08-20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