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財政“大審計”背後的“小期盼”
2014-08-20    作者:吳睿鶇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首次對全國土地財政“家底”的大審計將於近日開始,兩個月後,審計報告將披露各地土地領域的權力尋租和腐敗現象。這將是首次全國性土地管理工作審計,其中土地出讓金的問題最為民眾所關注,大審計被寄予醫治地方“土地財政”的期望。(《山東商報》)
  土地財政“大審計”的新聞出籠後,多數普通百姓不但對之寄予厚望,而且對“大審計”背後還有四個“小期盼”:首先,“大審計”要做到“大公開”和“大透明”。筆者期望,這次波及全國的“大審計”,應當做到公開透明,通過當地網絡與電視等載體公布審計進程與結果,這不僅有利於公眾監督,也有助於審計人員不搞暗箱操作。
  其次,此次“大審計”要掀起審計風暴,揪出一批土地“大老虎”。根據此前中央巡視組的反饋情況和各地方的整改通報看,在前三輪被巡視的21個省份中,有20個省份發現了房地産業腐敗,佔比達95%。所以,希望此次“大審計”不能徒有虛名。
  第三,土地出讓金用途之謎應解開。現在只知道土地出讓金“取之於農,而用之於城”,城市變得日新月異,農村依然破舊不堪;土地出讓金成為地方政府打造面子工程的腐敗資金賬戶。政府收取土地出讓金的最終目標是為公眾謀福利,造福於百姓,如果土地出讓金在使用上不能做到公正、公開和透明,甚至還用於行政開支和腐敗消費,那麼就違背了“取之於地、用之於農”的宗旨。因此,對這次“大審計”過程中土地出讓金的“用途”,人們寄予很高期望。
  最後,找到打開治理土地財政大門的“金鑰匙”。筆者以為,地方政府之所以對土地財政“情有獨鍾”,根源在財權與事權的嚴重不相匹配,用比較通俗的話講,地方政府的事多而錢少,因而才對“第二財政”戀戀不捨。由此看來,要想破解地方政府與土地財政這個死結,惟有動用財稅之茅,來攻以地生財之盾。具體點講,國家站在財稅的視角來理順中央與地方財稅與事權,加快費改稅的進程,啟動稅收制度變革,使地方政府擁有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權,從而回歸到市場監督者和守夜人的本位。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土地財政審計事關“第五個現代化”
土地財政摸底讓鐵三角現形
對土地財政“大審計”的4個期盼
地方債難題,癥結還在土地財政
土地財政大審計重在找準病灶
 
頻道精選:
【思想】土地財政“大審計”的“小期盼” 2013-06-14
【讀書】向設計思維致敬 2014-08-19
【財智】調整後向上趨勢不改 高點將在四季度出現 2014-08-18
【深度】鄉鎮政府欠條竟成地方“流通貨幣” 2014-08-19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