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姍姍來遲”的不動産信息登記制度終於揭開“面紗”。近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不動産登記暫行條例(徵求意見稿)》(下稱《條例》),要求建立統一的不動産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台,集體土地和房屋所有權、宅基地和建設用地使用權等,都納入登記範圍。
早在2007年頒佈的《物權法》中,就正式提出不動産統一登記制度,但並未對統一登記的範圍、執行機構、操作辦法等進行闡釋和細化。因此7年以來,不動産統一登記工作進度滯緩。比如全國個人住房信息系統聯網工作2010年就已經啟動,但進展並不順利,相關部門一而再、再而三地延長截止日期,時至今日,500個城市住房信息聯網工程依然“難産”。
專家們分析,其背後就來自一些地方部門及其官員的利益的阻力。甚至新華社也發評論質問“不動産統一登記,首先要‘動’什麼”,該文稱,首先要動真格的是不動産登記管理部門的觀念、利益,相關部門需摒棄“一畝三分地”“手有公章、批文余香”的觀念,不動産統一登記絕不能成為新的審批權,主題詞從“部門權力”變成“公民權利”,就搬掉了最大的絆腳石。
如今,國務院法制辦開始對《條例》徵求意見,讓公眾看到了不動産登記制度“夢想照進現實”的曙光。不過,伴隨着該制度的産生,也有着三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意見。
首先,把不動産登記的信息平台作為“以人查房”的反腐利器。因為不少曝光的腐敗案例中,不少官員偏好囤積多套住宅,甚至有些貪腐官員就是因為擁有多套房産而被舉報查實。近年,一些“房姐”、“房爺”、“房媳”、“房叔”的極端案例更是讓人們對不動産登記工作寄予厚望。人們認為,一旦平台建成,紀檢部門只要根據官員姓名倒查,發現擁有多套房産的很可能就潛藏腐敗,這讓反腐變得易如反掌。
其次,把不動産登記看作房價下跌的催化劑,將有不少人拋售二手房。在房地産界看來,統一登記將給市場帶來震蕩。SOHO中國[-0.61%]董事長潘石屹就多次提到如果不動産登記實施,房價馬上會跌。一些專家也認為《條例》的實施會對房地産市場産生一定影響,只是影響大小目前無法評定。另外也有不少中介機構透露,市場近期已有拋售行為,一旦供過於求或急於出手,房價下跌也是必然。
再次,把不動産登記作為徵收房産稅的前奏,為幾年後的繳稅鋪墊。許多學者都認為徵收房産稅的前提是能夠實現全國聯網查詢房産的準確信息,而《條例》正是要建立這樣的一個信息共享平台。尤其是國務院常務會議7月30日討論《條例》,8月8日,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就公開&&,2016年底之前有望實現房産稅立法,2017年正式實施。這兩個時間節點的巧合更讓外界關注房地産的稅收和價格走勢。
儘管外界對於《條例》的&&有各種解讀,但是有關部門也一直強調不動産登記制度並非為反腐而設,尤其是在《條例》中也給反腐期待潑了冷水,它規定了“不得將查詢獲得的不動産登記資料用於其他目的”,也“不得向社會或者他人洩露查詢獲得的不動産登記資料”。同時,還有媒體引述官方人士的話強調不動産登記制度的&&不是以調節房價為目的,與限購、限貸等調控措施存在本質區別。
至於房産稅的問題,今年3月,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要用4年左右時間,運行統一的不動産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台,實現不動産審批、交易和登記信息實時互通共享以及依法查詢,形成不動産統一登記體系。換句話説,如果《條例》落實順利,那麼在2018年後,徵收房地産稅的可能性大增。
在我們看來,不動産登記制度是中國經濟社會必需的基本制度,儘管社會將《條例》與反腐敗、降房價和收房産稅&&起來,但這可能只是短期産生的效應,不要期望過高。即便能夠産生類似的效果,也需要多措並舉,配合其他制度建設。長遠來看,《條例》&&的重點是有效地保護財産權利,保護市場交易安全,方便企業、方便大眾、方便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