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法制辦日前公布《不動産登記暫行條例(徵求意見稿)》,意見稿首次確立了不動産統一登記的範圍。外界傳聞已久的“以人查房”字眼並未出現在意見稿中。
與不動産登記密切相關的兩個話題就是“反腐敗”以及“降房價”,各界人士對此有不同的解讀。不動産登記的意義首先是政府對家底的盤存、摸底,建立大數據庫,換而言之,它是一個打基礎的工作。一旦這一浩大的工程完工,有關部門手中從此有了一個意義與作用同樣重大的工具。
當下,不少論者認為不動産登記與“反腐敗”沒有什麼關聯,有關部門的説法也是不動産登記不是為了“反腐敗”。筆者認為,如果説不動産登記與“反腐敗”毫無關聯性,其實並不確切。眾所周知,“以人查房”字眼雖然並未出現在意見稿中,但強調權利人、利害關係人可以依法查詢、複製不動産登記資料。有關國家機關可依規查詢、複製與調查處理案件有關的不動産登記資料。也就是説,反腐部門只要履行了有關手續,走完了相關程序,要查詢官員或者犯罪嫌疑人的不動産狀況,其實只是敲幾個鍵盤的事兒,這樣的數據平台對反腐敗有直接促進作用,其實是顯而易見的,因此説二者毫無關聯並不妥當。
至於未來實施不動産登記是否會“降房價”,我們不妨從房地産買家群體方面加以分析。不動産登記會從兩個方向影響房地産的買家群體。其一是公職人員及其家屬,他們深知不動産登記意味着什麼,全部拋售投資性房産固然不太可能,但是不再考慮增持甚至減持不動産則有非常大的可能性。
另外,不動産登記也與房産稅密切相關,這就會影響多年來慣於投資樓市而且相信房價一定會上漲的富裕階層和中産階層。房産稅目前還在立法階段,按照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的説法:“房産稅2017年有望實施”,雖然還有好幾年,但是因為政策未出,不確定性較大,反而會讓市場陷入某種觀望和遲疑之中。不過,綜合各種權威渠道的意見,房産稅大的方向應該是增加持有環節的稅負,這就意味着炒房成本增加,房子作為投資品在未來的投資價值會有相當程度的下降。
除了前述兩類群體之外,房地産市場最後剩下的最大買家群體就是剛需,而他們是撐不起高房價的,這也是為什麼相關調控措施實施一段時間之後,各地房價特別是二三線城市房價開始跌的原因。實施不動産登記當然不是為了降房價,但是它對房價的負面影響是客觀存在的。
“不動産登記”産生的大數據平台,必將深刻地影響未來的稅收結構、房地産市場甚至政治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