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哪個經濟體能一直靠房地産來拉動經濟的,倒是有不少經濟體栽在了過度依賴房地産的發展模式上。我國經濟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向中高端水平邁進,房地産業儘早與經濟支柱脫鉤是必由之路。基於這樣的認識,樓市下一步的松綁措施,要更具戰略思維與考量。隨着房價的回歸,地方政府可通過土地供應、公積金的松緊等政策靈活調整供求,其他手段可重歸市場化。比如取消商業銀行的差別化信貸,儘早實施房産稅改革等等。
繼濟南、南昌等地松綁樓市限購以來,越來越多的城市採取“只做不説”的方式松綁限購政策。截至8月上旬,全國已有30多個城市放鬆或取消樓市限購,這個榜單還在快速擴容。這種出人意料的局面,令人擔憂松綁會不會打亂我國好不容易才啟動的調整經濟結構的節奏。
旨在針對全國樓市過熱所制定的樓市限購令,最早是在2010年4月30日“國十條實施細則”中明確提出的。當時的各地尤其是一二線大城市的樓市行情簡直如脫韁野馬,難以駕控,房價用屢調屢升來形容絕不為過。無奈之下,才不得已採取了這種行政性的限購政策。2010年9月“國五條”&&後,上海、廣州、天津、南京、杭州等16個城市推出限購政策。到了2011年2月,有36個城市開始限購;接着,新一輪住房限購城市翻番達到了72個。2011年8月,住建部下發二三線城市限購標準;12月,住建部知會地方政府,對限購政策在2011年底到期的城市,地方政府需在到期之後設法延續。看4年多來的樓市限購政策效果,儘管限購屬於行政調控政策手段,但是政府這個“有形之手”到底還是推動了房地産市場的“無形之手”,産生了一定的作用。
不論今後怎麼評價限購,至少在我國現有條件下基本限購政策符合絕大多數家庭的居住、投資需求,與一些城市的購房入戶政策也不衝突,且不會阻礙住房租賃、度假物業市場發展,且收到了明顯的成效。而限購政策簡單易行,其實施主要依賴各城市房管部門的房地産産權登記和網絡簽約兩個信息系統。尤其在土地供應相對緊張的京、滬等一線城市,可附加實施外來人員一年等候期制度,即外省市和境外居民,須提供至少一年的納稅或社保證明後才能購買等。這些措施有效緩解市場的調節困境。再説,限購政策已有效推動樓市進入了正常的市場調節軌道,樓價也已開始了自然下行的過程。無論如何,我國樓市已開了近10年的增長快車,按常理也理應有一段休整期,通過市場調節實現供求基本平衡。由此而論,今年樓市下行應該就是市場自我調節的一種體現。
那為何各地方政府在此節骨眼上卻急不可耐地解除限購呢?表面理由,當然出於穩增長的需要。我國的房地産與許多産業都有着千絲萬縷的&&,房地産活躍起來了,就等於救活了諸如鋼鐵、煤炭、建材、家電等産業,也就等於能為穩增長、守住7.5%的經濟增速底線作出了貢獻。深層的理由,是行政手段容易扭曲市場規律,不可常用。尤其當前,在推動房價上漲的原始動力正逐漸消失,市場供求關係已在逆轉,就沒有必要再繼續堅持“一刀切”的行政干預措施了。其實,地方政府松綁樓市限購,其深意更在於解決土地財政收入和地方政府政績問題。近10餘年來,土地財政收入佔地方財政收入(本級)的比例多在四成到七成之間。國土資源部最新消息顯示,今年前6個月,全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為21129億,其中6月增幅回落至7.3%,較一季度土地出讓金40.3%的增幅顯著下降。土地財政收入大幅減少,制約了地方政府的一系列投資活動,而這一系列投資安排,又與完成各地的GDP目標任務緊密相連。所以,在經濟漲幅放緩的大趨勢下,地方政府對房地産、主要是對土地財政收入的依賴度在明顯上升。這也使得地方政府干預房地産的推力大增,各地政府放鬆限購的熱情持續高漲自然也在預料之中了。
現在的問題是,這幾年我國就是從房地産價格上漲到調控再到房地産滯銷進而形成價格下跌這麼一路走過來的,房價非理性上漲帶來的惡果,大家早已心知肚明。所以,要不惜一切代價調控。但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卻在松綁限購政策。筆者並不是反對松綁限購,但着實擔心幾年來的調控成果會否前功盡棄。因為,儘管有很多專家已從不同層面論證了松綁限購不會形成樓市價格上漲,但筆者就認準了一條,對應於140平方米以上住房甚至別墅的購買者群體都不缺購買力,一旦放開限購,隨着民間購買力的充分迸發,消化庫存就相當容易,而且房價就又可能重新回到上漲的老路上了。不知急於松綁樓市調控政策的地方政府有否深入思考過,如果真是那樣又該怎麼辦?再次啟動限購令嗎?
可以説,“十二五”時期中國經濟要加快調結構、促轉型的步伐,就是要徹底改變“房地産綁架中國經濟”的失衡的經濟發展模式。如今,世上沒有哪個經濟體能一直靠房地産來拉動經濟的,倒是有不少經濟體栽在了過度依賴房地産的發展模式上。中國經濟要儘早轉變為着力依靠實體經濟,依靠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不斷創新宏觀調控,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使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相互融合、相互激發,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讓房地産業儘早與經濟支柱脫鉤是必由之路。
基於這樣的認識,樓市下一步的松綁措施,要更具有戰略思維與考量。各地松綁限購措施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由於今年回歸市場化及樓市“雙向調控”的指導思路,那些庫存偏大,存在較大市場去化壓力的三、四線城市、部分二線城市可在此時陸續松綁限購政策,高端豪宅可放寬或放開限購政策。隨着房價回歸到收入可支撐的水平,地方政府可通過土地供應、公積金的松緊等政策靈活調整供求,其他手段可重歸市場化。比如取消商業銀行的差別化信貸,並通過住房公積金貸款的低利率、低首付、提高貸款上限,支持中間階層置業;取消限價房,逐步取消經濟適用房;原用於調整供應結構、抑制地價的90/70平方米中小套型、中低價位普通商品房用地規定可以考慮取消。儘管房産稅是一個較難徵收的稅種,需要審慎設計和周密準備,但它對於房地産市場健康穩定發展非常重要。所以,建議房産稅改革措施能儘早實施。另外,加快城市住房信息系統的建設和聯網。目前住建部正在推進40個重點城市住房信息系統的建設和聯網,這項工作非常有價值。這個系統建成後,將可有效支持開徵多套房房産稅。將來應努力創造條件讓住房信息系統覆蓋全國的大中小城市,以增強全國範圍內房産信息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