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服務化將成為中國産業新常態
2014-08-08    作者:張茉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來源:證券時報
分享到:
【字號

  中國用35年時間從農業大國發展為工業大國,在實現經濟結構快速轉型的同時,也面臨着工業“大而不強”,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處於低端的尷尬局面。如何改變這一現狀,順應全球經濟服務化發展趨勢,推動中國經濟服務化的新一輪結構轉型,是中國當前及未來相當長時期的新挑戰與新任務。

  服務業在經濟的比重越來越高

  近日,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生産性服務業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這標誌着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又邁出了重要一步。中國經濟和産業發展正在進入一個“新常態”時期。2013年,中國第三産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産業,今年上半年第三産業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重是46.6%,增速持續快於工業,佔GDP比重繼續提高。特別是東部沿海許多地區已經基本完成工業化,需要向後工業化階段邁進,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經濟結構。

  事實上,近些年來,傳統製造業價值鏈不斷擴展和延長,其覆蓋範圍逐漸從加工製造領域延伸到了服務領域,製造和服務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製造和服務逐漸相互融合,全球生産經營活動日益被納入基於全球價值鏈的全球生産服務體系。服務在企業産值和利潤中的比重越來越高,全球産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新趨勢。

  國際服務業轉移廣度深度不斷擴展

  研究表明,目前,服務中間投入佔製造企業中間投入成本達到70%左右,對生産性服務的有效需求近70%來自於第二産業,特別是隨着跨國公司全球生産網絡的布局,企業內分工、産品內分工的特徵更加突出,由此帶動了服務業離岸。2012年全球服務外包市場規模達到9750億美元,增長率為30%~40%。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1.65~1.8萬億美元。

  生産性服務業在美國的大規模擴張是在上世紀的80~90年代。1980年以來,美國經濟中的生産性服務業增長了59%,是其整體服務業增長幅度的2倍多。2002至2011年,大約一半行業增加了對作為中間投入的生産性服務的購入,增加最多的是計算機和電子産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國際服務業轉移的廣度和深度都在不斷擴展。在新一輪世界性産業結構的調整步伐中,製造業與服務業的“雙轉移”趨勢日漸明顯,在跨國公司新一輪産業調整中,資本向服務業轉移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美國的“再工業化”風潮、德國的“工業4.0”和“互聯工廠”戰略,以及日韓等國製造業轉型都不是簡單的傳統製造業回歸,而是生産模式的創新、生産效率的提升與新興産業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雲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的突破,給信息技術應用模式帶來了一場深刻變革。3D打印、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智能製造技術取得了積極進展。

  必須加快生産性服務業的發展

  相比之下,中國在全球製造鏈中存在的高度路徑依賴和在全球服務鏈中面臨的巨大“瀑布效應”(由於外部壓力而導致快速擴張或發展),都使得中國的産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缺乏內在的動力。因而,中國生産性服務業發展所面臨的局面比發達國家經濟“服務化”的過程更加艱難和複雜。

  從服務業發展規律來看,目前服務業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為70%,主要發達經濟體的服務業比重則達80%左右;服務出口占世界貿易出口的比重為20%,而我國服務出口占對外貿易出口的比重不足9%。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産出在2012年即超過世界總量的20%,成為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然而,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情況十分突出,我國製造業增加值率只有26.5%,遠低於發達國家35%~40%的水平。我國製造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是日本的9倍、德國的6倍、美國的4倍。許多行業還存在着“貧困化”增長的現象:我國在參與全球國際分工過程中,低成本勞動優勢加大了現階段低技術生産性服務出口密度,迫使我國在過度追求“量”增的同時,表現出“質”劣的貿易條件惡化格局,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獲利能力不斷縮小。

  與此同時,由於我國生産性服務産業發展相對滯後,必須通過外部進口先進的生産者服務來滿足國內不斷上升的高端生産性服務要素需求。目前,發達國家生産性服務的增加值總量已經佔到全部服務業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從全球生産供應鏈布局來看,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最優化的生産布局,將産業鏈延伸到各個角落。這導致許多發展中國家製造企業只是構成跨國公司整體運營過程中相對比較封閉、單一的環節,産品線和産業鏈延伸不足,從長期來看,我國生産性服務受到發達國家技術鎖定、市場鎖定、利潤鎖定的多重壓力,非常不利於出口技術結構的提升。

  未來要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的核心就在於加快生産性服務業的發展,大力推進製造業“兩化(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促進製造業智能化,為此要高度重視大數據産業開發,前瞻布局核心智能製造技術,進一步整合研發資源,構建産學研合作體系,突破一批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大力培育生産性服務業,加工技術如工藝、裝備及系統管理技術如信息集成、服務集成。同時,應該積極鼓勵發展各類綜合性服務平台,支持發展第三方供應鏈和跨境電商平台,大力提升中國産業在全球價值鏈服務端的競爭優勢。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央行:加強監管影子銀行 引導其為實體經濟服務
金融如何為實體經濟服務
國家電網山東德州供電公司服務經濟、服務民生
財政和金融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
金融改革如何為實體經濟服務
 
頻道精選:
【思想】反壟斷就該只認事實不認“身份” 2013-06-14
【讀書】改革説到底就是要去掉某些"中國特色" 2014-03-27
【財智】社保基金進場抄底 7月份新開31個A股賬戶 2014-08-07
【深度】美歐揪住微軟壟斷“前科”不松手 2014-08-08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