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生産性服務業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這是國務院首次對生産性服務業發展做出的全面部署。《意見》提出要進一步科學規劃布局、放寬市場准入、完善行業標準、創造環境條件,推動産業結構調整優化。《意見》將研發設計、第三方物流、融資租賃、信息技術服務、節能環保服務、檢驗檢測認證、電子商務、商務諮詢、服務外包、售後服務、人力資源服務和品牌建設列為生産性服務業發展重點,提出其發展要遵循市場主導、突出重點、創新驅動、集聚發展的原則。
服務業騰飛是現代企業進一步分工升級和功能細化的結果,企業打破“大而全”、“小而全”格局,實現業務外包和功能優化,在達到了更為細緻化分工之後的産品和服務,才能與企業經營需要實現更高的匹配度,從而優化資源配置,而企業結構和經營模式的創新也將不斷促進全要素生産率的提升。
不過,相關數據顯示,服務業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短板之一,服務業增加值不僅低於發達國家,而且低於同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的水平,這説明中國的服務業距離自然發展所能達到的水平還有一定距離,主要原因在於體制上和政策上存在着對服務業發展不利的一些因素。
産業轉型口號提了多年,但服務業仍相對落後,根源還在於體制沒有理順。必須看到,現在很多生産性服務業的大頭仍然是政府主導的,例如金融、運輸、郵政等行業,未來必須更多向民資開放——最近民營銀行的開辦就代表着前進方向。另外,在銀行、法律、會計、諮詢等服務業部門,都存在着普遍的地區壁壘,不利於跨地區經營和生産的壯大。由於現在的服務業企業以混合所有制企業、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為主,所以依法依規為服務業松綁,鼓勵其生長,在很大意義上就是發展中國的私營部門。只有放開市場准入和打破藩籬,方能為生産性服務業迎來更美的春天。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去年曾説,各國經驗表明,服務業是最大的就業“容納器”,中國農業要現代化,工業要信息化,新增就業只能靠服務業吸納。傳統上解決就業最多的第二産業製造業,近年來深陷産能過剩等泥潭,大學生就業難成為大問題。所以,加快産業升級是解決勞動力成本上升之後的就業問題,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必需,只有改變生産性服務業落後的現狀,才能充實服務業作為就業機會“蓄水池”的功能。
隨着社會的進步,生産性服務業從業者將在供求關係決定下,日益成為薪酬較高的群體,這將帶動生産性與消費性服務業的同時進步,例如,近年來“月嫂”等群體工資上升、乃至超過“白領”,就説明了這一點。隨着經濟狀況的改變,社會上那種輕視服務業的陳舊思維也會逐漸淡化。服務業正在迎來春天,政府需要做的是保證暢通的市場准入和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而不是拔苗助長,用尊重市場的方式引領服務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