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透明公開的意見徵詢反饋環節,是廣州公積金新政從決策到實施過程中的一大敗筆。
號稱“史上最嚴”、“全國最嚴”的廣州市住房公積金新政經過“一稿”和“二稿”的諮詢後,市場傳言8月起新政會實施。公積金新政徵求意見稿二稿的內容較前一稿放寬尺度有限,主要體現在公積金貸款申請者“連續繳交”變成“累積繳交”,然而被公眾批評的公積金貸款二貸依然是禁止,以後公積金貸款只用一次即要失效,生生把換房客推向純商業貸款的懷抱裏。
二稿與一稿相比,有些條款進步有限,有些內容退步卻非常大。比如在可貸款額度上,二稿比第一稿大幅度收縮,很難想象這是徵求市民意見後的結果。那麼,這樣的公共政策變化背後到底是哪只手在起着主導作用?到底是什麼邏輯在強硬對抗着市民的真實意願?
廣州公積金管理的決策機構是廣州市住房公積金管理委員會,一共30人,大部分是省、市直機關及事業單位、大型國企的人,能擠進來的民企代表有全國民企500強的立白集團、穗寶傢具。但作為公積金繳存主體的普通市民,想進“30人小組”裏暫時沒門兒。這樣的委員結構能夠交出什麼樣的意見稿,可想而知。
要想改變這種不正常的情況,政府要向自己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開刀,改組住房公積金管理委員會,將省、市直機關及事業單位、大型國企的委員比例壓縮至三分之一,民企代表和普通市民代表比例各提升至三分之一,攸關市民利益的重大公共政策變化自然要多聽普通市民的意見。不改組委員會,一切徵求意見都是走過場,擺花架子,毫無意義。
當然,僅僅如此還不夠。在一稿和二稿之間,有一個徵詢市民意見的環節仍然是可操作的空間。正是因為這一空間的客觀存在,且不透明,所以我們看到二稿相對於一稿進步有限,退步很大,這同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在二稿出爐時,公積金中心稱有1361人次反饋了意見。就筆者所接觸到的網絡聲音以及身邊親友的意見,基本都是反對居多,但是我們看到的二稿依然“堅挺”。試問,這樣的徵詢意見有什麼作用呢?還有,既然有“1361人次反饋了意見”,那麼,都是要求政府繼續收緊額度的意見嗎?公積金中心可否在尊重市民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公布這些意見。説實話,我確實懷疑這裡面有貓膩。
更有甚者,新聞報道稱關於公積金貸款申請者“連續繳交”變成“累積繳交”,是幾位比較熟悉職工情況的委員在討論新政時“突然想到,年輕人可能會因為跳槽或企業倒閉,斷供幾年,因此將‘連續繳存’改成‘累積繳存’”,其實這樣的意見在本地媒體上已經刊發了好幾篇評論文章,委員們怎麼居然在“突然想起”的狀態下才提出這一點修改意見。如果委員們“沒有突然想起”,二稿就連這一點可憐的進步都沒有了,廣大市民讀到這樣的新聞細節是不是想想就有點後怕。
由此可見,整個所謂徵求意見的過程,對於外部信息的吸收與反饋其實是非常抵制的,整個委員會的運轉體系也是非常封閉低效的。缺乏透明公開的意見徵詢反饋環節也是廣州公積金新政從決策到實施過程中的一大敗筆。
就公共政策的轉變推出征求意見稿本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情,外部環境、經濟數據有了變化,政策當變則變。政府要做的是把自己的難處説清楚,擺數據,講道理,充分相信市民的判斷力。而市民對於自己的合理利益則起而爭之,雙方博弈之後達成共識,政策推進起來才會順暢,這是最簡單不過的道理。唯領導意志,以簡單粗暴方式,不惜操弄民意,強行進行政策修改,當時很爽,民意卻埋下怨忿,後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