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人預測房地産拐點到來了,這次的預言者是位“大員”。
近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在公開場合&&,房地産需求峰值期已經出現,幾年以後房地産投資要增長5%難度相當大。他斷言:“這次是一個歷史性的拐點”。
從房價上漲開始,就不斷有人預測拐點即將到來,但持續攀升的房價雄辯地證明,塵世中的先知確實是鳳毛麟角。在諸多專家唱衰和多重政策調控之下,中國房地産市場經歷了長達20年的上升周期,有道是花無百日紅,如今的房地産業進入了多事之秋。
近一段時間以來,看淡房地産的聲音佔了上風,市場對拐點論並不陌生,劉世錦的言論之所以引來廣泛關注,原因有二:一是作為政府的高層決策智囊,觀點具有信號意義;二是他此前多次準確預言中國經濟的趨勢性變化,準確率較高。
對房地産市場的預測包括兩類,一是對整個行業長期趨勢的判斷,二是對短期內房價走勢的預測,通常要基於對前者的嚴密分析,才能得出對後者的靠譜判斷。實際上,劉世錦對房地産市場的理性態度是一以貫之的,如他所言,“我們的研究不支持房價長期增長,我幾年前一直是這麼一個觀點。”
不管時間早晚,拐點總是要到來的。現在看來,支持房地産拐點論的證據越來越多。房價上漲的動力可以找出千萬條,從宏觀上來看,能夠獲得廣泛認同的有兩條:一是特有的匯率制度帶來的資産價格上漲壓力,二是人口紅利形成的強大購買力,如今這兩個動力都在枯竭。微觀層面,土地、資本和勞動力三個生産要素參與分配的格局也在發生改變,勞動力在分配中的佔比會長期提升,土地和資本佔比相應下降,表現在房地産領域,就是房價沒有趨勢性上漲的動力。
任何行業都會有趨勢性變化,房地産行業沒有理由長樂未央。但是,拐點不是世界末日,預言拐點與發生崩盤還差着十萬八千里。上半年有近一半知名房企銷售同比下降,同時也有像萬科這樣的明星房企銷售額攀上新高。房地産市場的供求矛盾轉換,不會帶來另外一方的壓倒性優勢。改善居住條件是全人類共同的需求,而且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尚在演進當中。女友幽怨的眼神,會催促小夥子們鉚足勁攢首付的。
房地産上行周期內,調控政策從未缺席,效果卻並不理想。在房地産平台期和下行期,政策同樣不應缺席,因為中國經濟與房地産的脫鉤過程需要做到非常平滑,一旦出現閃失,將成為不能承受之重。從這個意義上看,個別庫存較重地區放鬆限購有其合理性,未來放鬆限購也有可能繼續擴大。看淡房地産的劉世錦也積極建議,房地産的“靴子”不能落得太急,否則銀行風險和地方政府財政風險都會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