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盜墓賊被抓後,繳獲的32件陪葬品,經鑒定為清代文物。墓主後代鄭氏兄弟認為,被盜墓為其曾祖父墓葬,陪葬品應該歸他們家人所有,遂要求公安局和文物局返還扣押的32件隨葬品,在協商未果後,鄭氏兄弟將公安局和文物局告上法院。7月7日,記者從平頂山中院了解到,該案目前已審結,法院最終做出32件文物歸國家所有的裁決。 祖墳被盜本是令後人難過的事情,陪葬品還被認定為國有,更是讓後人難以接受。從新浪網針對此事件的一項調查看來,有近七成的網民認為“裁決不合適,自家祖墳裏的東西當屬自家所有”;二成多的網民認為“裁決不合適,文物應該上交國家,但應給墓主後人賠償款”;只有不到一成的網民認為“裁決合適,文物本應屬於國家”。 或許網民態度只能代表部分民意,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人們物權保護意識愈發強烈的當下,如此將出土文物一律劃歸國有的判決似乎並不符合大多數人的自然正義觀。事實上,從現行法律看來,我們也並不能作出“一切從地下或水裏出來的文物都歸國家”的片面理解,否則,相關法條將陷入相互矛盾的尷尬。 雖然我國《文物保護法》第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於國家所有。”但是,第六條還規定着,“屬於集體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紀念建築物、古建築和祖傳文物,其所有權受法律保護”,法律允許私人擁有文物。而第五十條規定,依法繼承是公民取得文物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實,無論祖上留下的文物是埋在土裏還是藏在房裏,在本質上並無區別,都是可供繼承的遺産。可見,收歸國有的新出土文物只能是“無主文物”。如果有公民能夠拿出足夠證據證明文物歸其所有或者是祖上所遺留的,文物就應該歸公民所有。 這也曾經有過司法先例。2011年,江蘇省淮安市汪氏六兄妹認為在他們祖宅宅基地下埋藏的新出土古錢幣是祖傳文物,應歸自己所有,將當地博物館訴至法院,得到了兩級法院兩審的支持,取得了文物共同所有權。 當然,也有人質疑,“難道曹操的後人能去要‘曹操墓’的文物,慈禧太后的後代能去要故宮的文物嗎?”如此質疑似乎有一定道理,其實不儘然。我們需要區分普通人和帝王的遺産。如果先人只是普通人,即使是歷史名人,其後人的繼承權都受到繼承法的嚴格平等保護。如果祖輩是帝王或政權執行者,那麼其原有可支配財産就並不能完全視為個人財産,除生活用品外,大部分財産都應看作是國家財産。當政權滅亡了,這些財産則應視為新政權的國家財産。這和目前歐洲各國王室的財産都歸國有是一個道理。 通過這一系列糾紛,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國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非法治”文明古國,存在着太多歷史遺留問題,而歷史上,我們解決問題的方式並不是主要依靠法律。可是,到了現代法治國家,我們需要用法律和法治思維去解決那些歷史殘留的,同時也本就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糾紛,這確實給司法實踐和整個法律界帶來了難題和理論困惑。 文物法律難題亟待破題,這就要求我們秉持“保護國家利益,尊重個人權利”的理念,不斷細化相關法律制度,使之更具操作性,讓因文物出土所帶來的爭端更加有法可依,實現文物保護和個人保障的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