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製造型企業,提升生産效率,而不是剋扣員工薪資和福利,無疑是順應大勢的長遠戰略選擇。
這幾年用工荒一直困擾着中國製造型企業,從招不到人才,到連人都招不到。企業經營成本上漲,房租、水電、原材料、工資等,無不高企,可是客戶的訂單價格卻動輒下調。面對此景,中小企業的生存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挑戰在前,企業需要從優化成本和提升産能等方面來開展自救。譬如,生産率低下就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十幾年前的作業方式,今天還在沿用;十幾年前的老舊生産設備,今天還在車間氣喘噓噓地運轉。“鳥槍”若能換成“大炮”,就可提升生産效率,用人更少而産出更大,這是應對用工荒的可靠之道。
隨着社會的轉型和進步,生産率也需要採用新工具、新方法和新技術的增長。而實際上,在人類歷史中,經濟學家稱之為“勞動力”的東西(即工人的生産率),其增長情況卻常常乏善可陳。工人只有通過更努力地工作和延長勞動時間才能生産出更多的東西。當然,除了勤勞與懶惰、身強體壯與體弱多病的區別之外,不同的工人還存在着技能上的巨大差別。還要看到,當下中國出現了一個新情況:90後新生代工人對超時加班超勞動強度的工作不感興趣。
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 溫斯洛 泰勒是專門致力於研究增加生産率的第一人,他的理論簡單實用,歸納為一句話就是,“以最簡單、最容易、操作人員所能承受的體力和精神壓力最小和耗時最短的方式,完成生産動作”。根據這個思路重新設計生産工藝、生産工裝夾治具和生産設備,良效可期。在西方,100多年前就嘗試用各種方法提升體力勞動者的生産率,進而增加他們的工資,儘管許多人強調他們的方法不同於泰勒,如“勞動擴大法”“勞動充實法”“工作輪換法”等,但均以泰勒的理論為基礎。泰勒的方法將體力勞動者“高貴的手藝”搖身變成為一系列簡單機械的動作,其影響力到目前為止在全球科學管理領域無出其右者。1950年之後,歐美和日本等國在實踐中直接或間接地採用了泰勒的理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大幅度提高了工人的生産率。
泰勒的理論在當時是為製造業的體力勞動者設計的,而且一開始也只適用於製造業。而今,在發展中的中國,製造業依然是工業的主導者,這就意味着泰勒的理論依舊適用於中國經濟領域。
一家生産快速消費品——塑料杯的企業,其生産任務之一是在雙層杯子中間粘上各色各樣的彩圖紙張,之前該企業有兩條生産線,一條生産線上30多人,每天工人工作十來個小時。後來改成機械自動化,只需根據不同的杯子外形加工不同的硅膠模具即可,每台機器只需2個工人,一天三班倒,人停機不停,每台機器一班的産能就可以和之前30多人一天的産能持平,而且機器生産品質穩定,因為機器不會像人一樣産生疲勞。通過近兩年的工藝改良,原來2000多人的企業,現在只有800多人,生産産值不降反升,銷售額一直在提升;員工待遇福利大大改善,作業員穩定,産能和品質一直在不停優化提升中;産品市場競爭力相較同行強勁很多。提升生産率的結果是這家企業在“紅海”血拼的市場上依然存活得滋潤而生機勃勃。同行的倒下,對於這家企業而言,意味着訂單源源不斷地增加。
當然,現代企業需要改善和優化的不僅僅是生産率。但是,作為製造型企業,從技術、設備、工藝等“有技術含量”的改善着手,提升生産效率,而不是剋扣員工薪資和福利,無疑是順應大勢的長遠戰略選擇。穩定的員工隊伍,在生産方面會更有效率,而生産率的提升所帶來的企業財富增長,也有助於改善薪酬福利從而穩定員工隊伍,
這才是共贏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