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證監會的安排,證券發行註冊制即將在年底推出,目前還需要相關法律法規改革。本欄認為,註冊制需要説明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一視同仁、明確各類造假的賠償責任、主承銷商需要承擔連帶賠償、註冊企業太多時如何排序等問題。
註冊制肯定是好事,但是現在即使有發審委幫投資者核準把關,也沒能根絕各類財務造假行為。如果今後沒有了發審委把關,那麼各類造假又靠誰來阻止呢?這些都需要新的法律做出規定。
本欄建議,註冊制不必在發行上市環節審查財務數據,允許招股企業自行申報財務數據,但是這個數據肯定是由審計機構審計過的,承銷機構也肯定對招股企業非常了解,一旦上市公司被發現財務造假,那麼首先發行人必須要全額賠償投資者的損失,如按照高於發行價的價格全部回購發行在外的普通股,然後退市。上市公司資産不夠的,由大股東繼續支付,大股東也沒錢了,則由審計機構和承銷機構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如此就能夠保護二級市場投資者的權益。
這就會引發一種可能,即有投資者發現上市公司屬於造假企業,同時公司股價處於破發狀態,於是投資者買入該股票,同時向證監會舉報上市公司造假行為,這就是所謂的知假買假,這一行為也應被認可。
比較難於執行的,在於處罰私人企業好辦,如果造假企業為國有企業或是央企,則可能會出現不太好罰的難題,這裡就需要在司法領域對私人企業和國有企業一視同仁,才能保證註冊制順利實施。
註冊制肯定好,大幅降低了企業上市的門檻,但同時也有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即在註冊制之初,必然會有大量企業申請上市,假如有2000家公司申請註冊上市,這些公司是同時上,還是排隊上,或者搖號上,或者有的上有的不上?如果硬要用數量加以限制,恐怕就不是完全的註冊制,而是額度制;如果所有符合條件的上市申請全部批准,那麼A股市場恐怕很難承受如此大的擴容壓力,其中的排隊邏輯,恐怕還需要新法規加以規定。
本欄認為,註冊制下必然出現狼多肉少的局面,那麼不妨加一個公開招股前的預申購,即假如某公司想要註冊上市10億股,每股發行價10元,那麼其在招股説明書公布後,首先進行網下申購,由機構投資者和個人大戶先行認購,如果能夠賣出一半的戰略投資股票,即5億股,那麼這家公司就具備了網上發行的資格,當這些網下戰略投資者持股滿一年時進行網上申購。
而由普通投資者購買,定價仍然是每股10元,不得提高或者降低。這種兩級發行方式就要考驗承銷商的營銷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