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在發言中談到,不要誇大互聯網金融對銀行的影響。對此我們看到,在互聯網技術的背後,銀行業面臨的挑戰本質上還是改革轉型中的特定因素所致。尤其是在經濟産業結構變遷、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金融國際化挑戰加劇等多種因素影響下,所面臨的二次改革壓力的總體現。互聯網金融借助幾十年信息技術革命撲面而來的活力,只是為這些危機和壓力提供了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引領主題。
大家逐漸形成共識的是,新興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業之間,並非簡單的替代關係,而是怎樣走向融合共贏。當然,新技術革命與體制改革的因素糾纏在一起,使人難以簡單厘清其主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銀行業未來需要從幾方面着手推動自身的“革命”。
首先,着力構建綜合性金融服務平台。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時代,傳統金融産品與服務的邊界逐漸被打破,金融消費者對於綜合性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金融創新逐漸呈現出跨界性。在此情況下,只有打造開放型、綜合化的金融平台,傳統商業銀行才能獲得新的發展潛力。我們看到,金融機構可完成的功能包括:資金配置、支付清算、風險管理、信息管理。過去對於銀行來説,主要還是着眼於債權性資金的配置。為了打造新型“金融超市”,商業銀行應該進一步發掘對於支付清算渠道的利用,同時給予客戶更多的風險管理、信息管理服務,由此才能打造金融功能的服務“産業鏈”。
其次,圍繞産融結合構建發展策略。一方面,隨着金融市場化、金融綜合經營等改革的推進,未來産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將逐漸加深,並且會深刻改變現有的金融機構內部架構和組織模式。對於商業銀行來説,雖然仍然面臨制度約束,但是應該為此充分做好準備,並且在規則允許範圍內進行更多布局。另一方面,所謂互聯網金融創新的背後,其實體現出實體部門的“金融熱情”,正如在發達經濟體中,最早的金融活動很多都是由實體企業來完成的,並非金融機構的專利,當前的金融改革和互聯網金融熱潮,也反映出金融回歸“實體”的又一趨勢。由此看來,主動加強與實體企業的合作共贏,在供應鏈融資、數據信息處理、風險分散等方面開展更多業務創新,對於銀行來説也是有益的選擇。
再次,對於商業銀行來説,“線下”金融業務始終是主體,“線上”業務則只能作為補充。從歐美的情況來看,互聯網金融模式距離“顛覆”傳統金融還非常之遠,真正只存在於“虛擬世界”的金融組織仍然難以成為主流。短期來看,國內信用環境缺失、網絡安全風險較高等,都制約了線上資金配置業務的發展;長期來看,互聯網渠道並沒有根本上改變直接和間接金融業務的基本風險特徵,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是以容忍風險來換取服務便利性。因此,銀行業在發展互聯網金融同時必須保持清醒頭腦,避免一哄而上反而丟掉了“比較優勢”。
在利率市場化、互聯網技術導致渠道高度多元化的時代,銀行業同質競爭、規模競爭將會走向死胡同,如何重構核心競爭力、比較優勢和客戶追隨文化,是商業銀行面臨的基本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