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打新”並非正常
2014-06-27   作者:曹中銘  來源:中國經濟網
分享到:
【字號

  新股發行再次開閘,“打新”即成為市場的“主旋律”。因為有了1月份“新股不敗”神話的上演,也因為市場的“打新”情結,6月份的新股發行受到機構與中小投資者的熱捧,其實並不奇怪。而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出現的全民“打新”現象。

  如果説中簽難以往是廣大中小投資者獨享的“待遇”,那麼此次在申購新規下參與詢價的機構投資者也有了切身的感受,機構“打新”亦不再有任何優勢。以6月18日發行的4隻新股為例。網上網下凍結資金超過3800億元,4隻新股總的擬募集資金金額不到17億元,由此可見,需求與供應比例懸殊。其網上中簽率均低於1%,聯明股份更是以0.437%的低中簽率刷新了嶺南園林0.46%的紀錄,這些數據都説明中簽並不容易。

  此次新股開閘,因為機構投資者賣股“打新”,導致上證指數在6月17日至19日3個交易日大跌2.98%;因為機構融資“打新”,18日當天貨幣市場拆借利率大幅上漲30%,對金融市場無形中産生了負面影響;因為“打新”,斥鉅資的機構有的顆粒無收,有的即使中簽,成果也不容樂觀,或許會遭遇賠本的尷尬;因為“打新”受挫,有機構呼籲修改規則,有機構則&&今後不再參與。

  顯然,此次市場出現全民“打新”的現象並不正常,但卻又是市場自主選擇的結果。全民“打新”現象之所以出現,個人以為如下方面值得關注。一是“新股不敗”神話為投資者“打新”提供了信心。1月份上市的48隻新股,上市時沒有一家“破發”,意味着中簽者穩賺不賠,而且,這些新股此後基本上都遭到爆炒,其中的利益非常誘人。既然“打新”無風險,投資者又何樂而不為?

  二是在創業板“偃旗息鼓”之後,除了極少數個股借助於概念或題材有所表現外,整個市場其實非常缺乏“財富效應”。可以説,投資者對於二級市場個股的表現已趨於麻木,而新股由於其固有的特性,導致投資者從中逐利。

  三是在監管部門再次對IPO制度進行完善之後,新股發行市盈率出現明顯下降,如4家新股平均發行市盈率已低於20倍,這可是在“窗口指導”時期特有的現象。新股低價發行,投資安全邊際更高,也意味着掛牌後會有更大的盈利空間,才導致眾多投資者趨之若鶩。

  2007年大牛市階段,全民炒股,此次IPO開閘,又出現了全民“打新”。無論是全民炒股還是全民“打新”,雖然都是投資者自發形成,但卻凸顯出個中的“羊群效應”現象,也顯示出市場不成熟的一面。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莫指望“炒新”彌補“打新” 2014-06-26
機構打新:大炮打蚊子恐難保收益 2014-06-25
借道基金專戶 陽光私募創新打新模式 2014-06-24
打新成本高企 機構轉移至炒新 2014-06-24
網下打新全額繳款引發基金"錢荒" 2014-06-23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