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説錯話,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被自己的公司罰了兩個月工資,罰款將近百萬元人民幣。
王東明究竟説了什麼,以至於讓我等有幸目睹這樣狗血的劇情上演。
在5月10日的清華五道口金融全球論壇上,王東明説,“大量人現在已經不願意再做實體經濟了,逐漸的轉向放高利貸。我覺得咱們金融政策的制定者應該好好反思一下為什麼大家都願意做金融。現在實體經濟逐漸在萎縮,金融這塊越來越強大。那天我跟工商銀行的楊行長講,工商銀行要報出來一年稅後凈利潤能達到兩三千億的時候,全國人民都會罵你的。一個服務性的機構怎麼能掙那麼多的錢,它的錢都掙到了誰的身上?”
當天大家也沒覺得有什麼過火之處,銀行業的暴利,又豈止是工行一家的事兒。近些年,炮轟工行等各大銀行“躺着就把錢賺了”的大有人在。實體經濟什麼樣,金融機構什麼狀況,用不着“別有用心”的比較,一目了然。
或許是心虛使然,就像你不能對着朱元璋説和尚和禿子,連“則”字也不行。工行的那兩三千億元的利潤也是那個“則”字,不可褻玩焉。於是中信證券檢討,“媒體為了吸引關注力沒有準確報道,曲解原意,致使網上迅速傳開,在客觀上使工行的社會形象受到了影響,也影響了中信與工行長期建立的良好工作關係”。
原本就是一次茶杯中的風暴,但不知中信證券是不是高級黑,大張旗鼓地把董事長因失言被罰百萬的事情推送成頭條,讓工行的社會印象繼續受到影響。
世故的“好心人”常常語重心長地教育下一代,沉默是金,禍從口出。但失言的成本到底有多大,還真沒有量化。如今能算得出來了,王東明説工行的這句話,一共75個字,罰款百萬元,粗算一下,失言一個字成本1.3萬元。可不沉默是金嗎?
值得一提的是,在同一天,央行副行長劉士余出席論壇時説,要下決心整頓金融同業業務和各類理財業務,否則會引導投資機構和社會公眾追求短期高利潤而不追求長期回報,這會對資本市場發展産生巨大的溢出效應。這些産品和業務層層“加水”,每個環節都要“拔毛”,直接抬高了融資成本,這對勞動生産率的提高毫無貢獻,會把國家金融體系帶入到賭博心態的短期行為。
王東明反思為什麼大家都在轉向放高利貸,劉士余點出大家都在轉向放高利貸對於經濟的壞處。至少,跟央行高層站在了一隊,沒唱對&戲。但劉行長沒有點名,王東明一時嘴快把工行給點名了。原來放空炮可以,務虛可以,點名就不行,工行更是批評不得,否則就是壞了規矩。
批評若不自由,那讚美便無意義。一個年凈利潤達到兩三千億的國有大行,難道還離不開倍加呵護的溫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