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職業教育公司達內科技集團成功登陸納斯達克,中國企業在美IPO終於打響了今年的第一槍。隨着京東商城、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大佬陸續發起衝鋒,今年中國企業赴海外上市有望再掀高潮。內地房地産、互聯網及部分科技企業熱衷於海外上市,引起市場人士的疑惑和擔憂。
自2013年以來,中國企業赴海外上市的步伐不斷加快。陽光100置業、綠景地産、青建發展等內地房企都通過各種方式在海外上市。中原地産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已有超過20家企業發布海外融資計劃或意向計劃,合計融資額逾650億元人民幣。比房企更加熱衷海外融資的是互聯網企業和科技企業。阿里巴巴集團宣布首次公開募股地點確定為美國。此前,京東商城、新浪微博也提交了赴美IPO申請,京東商城擬融資15億美元,新浪微博計劃籌資5億美元。更早上市的去哪兒網、58同城等IT企業分別登陸納斯達克,紐約證券交易所。清科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第一季度,共有63家中國企業實現IPO,其中,15家企業在境外上市,融資額合計27.26億美元,主要分佈於中國香港、德國和美國等市場。
針對新股發行重啟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證監會日前公布《中國證監會完善新股發行改革相關措施》,開出一個綜合“藥方”,就老股東惡意套現、不合理定價等問題進行了“對症下藥”,體現了市場化導向。但是,隨着配套文件的制定完善,IPO開閘在即,但仍未能阻止企業赴海外上市的步伐。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國內上市的高門檻嚇跑了企業。最受中小科技企業歡迎的創業板,修改後的IPO准入條件降低了對首發公司的財務要求,很多科技、互聯網等“輕資産”企業都難以達到創業板上市標準。相對國內,海外上市手續更加簡單快捷,門檻更低。我國A股實行審核制,企業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要經過材料受理、反饋會、見面會、問核、預先披露、初審會、發審會、封卷、會後事項審核、核準發行等十多道主要環節,分別由不同處室負責,相互配合、相互制約,以及證券公司、律師機構、財務會計等中介機構參與。
國內上市比較複雜的上市審核程序讓準備在國內上市的企業非常麻煩,可排隊等待上市的時間更長讓其有些不耐煩,進而造成了中企在國內上市所付出的上市成本也非常的高。相對於美國的註冊制,其步驟只包括組建顧問團隊、完成盡職調查、註冊審批、促銷路演和定價上市,非常受科技企業歡迎。更重要的是,相對於歐美國家,我國創投、風投起步較晚,海外PE等投融資中介很早就進入中國市場,在創業企業的起步階段就給予支持,從創業融資到上市的全程都有海外資本的參與,熱衷於選擇海外上市也就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市場預期,A股市場IPO最快將於4月重啟。申請IPO排隊候審的企業已有近600家,積壓現象較為嚴重,在較長時間內難以輪到新申報企業,受此影響,企業到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或海外發行上市將更為常見。而相對於西方發達國家的股市,中國股市的市場化、法制化程度仍較低,加上監管層對發行人的盈利性、成長性及投資價值進行實質性判斷,對IPO定價及IPO節奏的干預,導致了不少中企轉道海外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