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房地産股突然大漲,投資者信心滿滿地推測,低迷的宏觀經濟,使政府不得不為城市房地産限購政策松綁。
這顯示了地方經濟與房地産市場刻骨銘心的關係。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繼溫州傳出上報松綁限購的方案後,杭州、長沙等多個城市也開始醞釀和討論松綁限購的可能性,大約一週前,長沙、杭州等地相繼召開房企溝通會。由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組織,地方實力房企參加。2010年4月,國務院&&《關於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如今已過4年,限購令在壓力下松動。
二、三線城市地方政府此前也有松動之舉,被毫不猶豫地打壓下去,但這一波松動與以往不同,伴隨着經濟轉型的陣痛,製造業數據的下滑,以及穩健的貨幣政策,此輪松動可謂救命的松動,地方政府不會輕易退卻,除非中央政府允許經濟失速下滑。
行政性限購非市場調節舉措,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不可能行之於長久。但取消限購必須有前提,承諾不再用行政手段作用於房地産市場,而代之以貨幣政策與稅費改革。
希望以城鎮化增加新的住房需求,是不現實的。目前各地人群分化非常嚴重,不同收入的人群在不同的城市甚至在海外均已購房,目前還在農村的居民,大多依靠外出打工與農活謀生,不可能成為城市房産的有效消費群體。這些農民朋友進入城市,需要保障房供應,或者在徵地後政府給予恰當的補償。在城鎮化過程中重新上演東部沿海地區多數人富裕的幸福篇章,時間久遠,而庫存房地産卻無法等待長達五年以上的漫長時間,我國城鎮化過程中的基礎建設也不能承受房地産下跌之痛。
3月27日,華遠地産董事長任志強在2013年度業績説明會上&&,目前全國大概有5億多平方米(商品房)庫存,這個數量和當年12億平方米的銷售量相比已經差距很大,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2013年全國房地産商品房銷售額8.14萬億元,增長26.3%;商品房銷售面積13.06億平方米,增長17.3%。房價增速快於去庫存速度,説明市場靠信心支撐,一旦信心喪失,去掉房地産的投資屬性,就會淪為庫存無法出清的消費品。
僵持還在繼續,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目前全國多個地方樓市已進入調整階段。今年3月,全國百城住宅平均價格環比上漲0.38%,自2012年6月以來連續第22個月環比上漲,漲幅較上月縮小0.16個百分點,漲幅收窄。從漲跌城市個數看,63個城市環比上漲,37個城市環比下跌。投資市場久盤必跌,維持信心至關重要。
投資品市場追漲殺跌,房地産市場更是如此,沒有人會到鄂爾多斯去買廉價的房子,富人只會到悉尼買別墅看落日,推高加州與澳洲的房價。中國資金為美國的房産稅作貢獻,不能不説是個諷刺。
房地産是中國的金融潤滑劑,中國之所以有如此快速的基建速度,財政還能支撐,房地産的貢獻起碼佔半壁江山。資金鏈條如下:地方政府徵地,補償農民,把土地出讓金投入進行基建,建成公路、軌交、醫院、學校等公共設施,城市範圍因此擴大。土地城市化必然快於人口城市化,對當地政府而言,前者是收入,後者是成本。
換種思維,讓富裕人群為中國經濟、為低收入人群作貢獻,如美國一樣收取房産稅補貼公立醫院和學校,為什麼要禁止富裕人群投資最重要的標的?
就因為沒有房産稅,就因為公共財政不透明,就因為投資收益過高,就要限購?但限購根本沒有辦法解決上述種種難題,反而會讓問題更加複雜難解。房産稅費的調整總要面對,拿出決心取消限購,以行之有效的長期稅收與貨幣政策影響房地産市場,讓所有人都在明確的政策預期中投資,才是上策。
目前稅收尚未改革,二、三線城市有必要將稅改承諾與取消限購同步推出,以免取消限購成為又一個單純的刺激房價的行政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