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交易所互聯未必能互通
2014-04-04   作者:劉曉忠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分享到:
【字號

  近日,港交所停牌併發佈公告稱,正與內地交易所洽談“互聯互通”事宜,但未能確認有關洽談將會達成相關協議,但即便如此也給市場以暢想空間,助推港交所在停牌前大漲5%。

  滬港交易所互聯互通實為資本項目管制的放鬆。這將豐富內地個人投資者的選擇菜單,即其可直接投資香港市場,進而有助於其跨境配置資源,緩解國內金融壓抑,並擁有了用腳投票的權利。同時,境內個人投資者選擇菜單的豐富,既能倒逼國內資本市場完善市場治理、加強信息披露,提高風險資産定價和資源配置效率,更加注重對投資者保護,又為香港市場引入新的投資者隊伍,提高交易量和提高市場活躍度。此外,滬港交易所互聯互通將為人民幣在/離岸市場的跨境流動提供新渠道,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不過,正是港滬交易所的互聯互通牽涉到資本項目的可自由兌換改革,在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境況下,多少會令管理層憂心。這不難理解,其一,目前國內資本市場尚不發達,風險資産的風險敞口日益突出,且內地相比香港市場存在資産價值高估問題,這意味着一旦滬港交易所互聯互通將拉低A股市場的估值水平,並加劇國內部分風險資産的敞口風險,進而削弱國內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

  其二,中國國際收支的大進大出風險。在人民幣持續貶值和人民幣資産風險敞口日益凸顯下,滬港交易所的互聯互通,客觀上為資金外流提供通道。目前儘管中國外匯儲備高達3萬億美元以上,多以中長期投資為主,但剔除熱錢和可疑外匯儲備、外匯儲備投資損益、FDI滯留境內尚未匯出的利潤等不穩定項目,真正沉澱下來可供自由支配的外匯儲備資産相對有限。

  因而,隨着美聯儲QE退出及不排除今年四季度啟動加息政策,滬港交易所互聯互通很容易成為歐美資本回流和內資外流的渠道,加劇中國國際收支大進大出風險。若如此,決策層可能會放緩滬港互聯互通步伐,如2007年8月外管局啟動的港股直通車終究在當年11月被叫停;抑或決策層把境內個人投資者投資香港市場的額度設定在狹小的空間內,而導致滬港互聯互通試點寥勝於無,使互聯未必能互通。

  其三,隱性外債風險。滬港交易所互聯互通為香港離岸市場人民幣的回流提供渠道,而這也為國內公私部門獲取隱性外債提供方便之門,甚至可能會導致中國外債市場的紊亂。畢竟,隨着美聯儲QE的退出,境外融資成本勢必趨高,這在加重中國企業境外融資成本的同時,導致債務風險敞口高的企業更傾向於不計成本吸引外債,因為高企的負債風險敞口使其只考慮能融到資,並沒考慮是否能還得起。

  因此,當前滬港交易所互聯互通,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等,確實有助於內地和香港市場的競合,提高境內居民投資選擇自由和國內金融市場治理水平,並促進人民幣國際化,但在近憂已然凸顯下,這最終取決於管理層改革決心和忍痛的耐力,及是否做好了降低國際收支大進大出風險的各項準備。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滬、港交易所簽署更緊密合作協議 2009-01-22
國際知名諮詢機構:亞洲資本市場接近轉折點 2014-04-04
混合所有制“重頭戲”離不開資本市場“大舞&” 2014-04-02
股權眾籌是多層次資本市場一部分 2014-03-31
資本市場擔當混合所有制改革主戰場 2014-03-3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