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面臨又一次關口,資産負債表重組,必須與以往的方法有所不同,體現真實的信息,採取正確的激勵機制。
2003年前後的銀行改革,由政府動手為銀行提升資産負債表質量。通過剝離壞賬、注資、挂賬等辦法,為上市做好準備。當時大型國有控股銀行上市,是這些銀行的一次透明化、公眾化洗禮。
目前銀行業又一次處於資産負債表重組的關口。蛛絲馬跡顯示銀行壞賬上升或超預期,普華永道與中國銀行業協會聯合發布的
《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13》顯示,超過七成銀行家對未來三年銀行的收入及利潤增長預期有所下調,近六成認為其所在銀行未來三年不良貸款率將超過1%。中國信達總裁臧景范認為,從2011年第三季度開始,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連續九個季度持續上升,如果加上中小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總共的餘額大概有一萬多億元。去年12月13日,中信銀行在上證所和港交所發布公告稱,為加大不良資産處置力度,完成年末資産質量控制目標,擬將2013年不良資産核銷額度從20億元增至52億元,比原核銷額度增加32億元。
信息不透明使市場産生焦慮感,近兩年中國的銀行股大規模破凈説明市場的憂慮遠遠超過了1%左右的不良貸款率,以及凈利潤增速略有下滑的預期。
此時要做的是讓信息透明而準確,顯示出負責任的改革意志。但近期的一則報道卻讓人對此産生懷疑。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之一的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向其投資銀行子公司出售不良貸款,之後這家子公司將對這些貸款進行重組,以期能回收高於其收購貸款價格的資金。由於下屬投行子公司對這些不良貸款的收購價預計將高於外部投資者,中國銀行就可以計入相對較少的貸款損失。中國銀行行長陳四清3月26日在總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行在今年要打一場資産質量保衛戰。他説,中行採取的措施之一是利用投行手段化解不良貸款。用投行手段化解不良貸款的準確意義,不應該是子公司與母公司之間的數字游戲,忽悠市場。
《華爾街日報》&&,根據中國的會計制度,在這些不良貸款被出售後,就不會再被計入中國銀行的資産負債表。但根據西方會計制度,此類公司內部交易通常不能被認定為出售交易。會計專家馬靖昊&&,這一説法不準確,事實是,被出售後的資産將作為正常資産計入銀行的資産負債表,不良資産從左口袋導入右口袋,奇蹟般地化腐朽為神奇。如此會計魔術,其本質就是“造假”,粉飾資産負債表,但資産質量並未因此改良。
目前我國的銀行也算是半市場化的銀行,不能再重演以往的故事。上世紀末銀行業復活,政府引入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等機構,剝離、注資、上市等手段建立相對乾淨的殼,由企業、銀行進行多元化、股份化運作。當初的承諾如今飄向空中,如不良資産管理公司清盤,如銀行業的徹底市場化,不良資産管理公司不僅未能如他們在美國的同類一樣清盤,讓民眾了解改革的成敗效率,反而成為金融航母,越做越大,四處開花。
任何一次改革,前提是信息正確,處理得當。財報如同化驗單,只有保證財報正確,醫生才能進行正確的醫療;醫生只有進行正確而得當的醫治,病人才能康復。
銀行的賬務信息真實全面,市場才能進行相對準確的定價,改革才能對症下藥。自以為聰明的財務粉飾,可以做一次不能再二再三,因為市場已經領教過,在分不清風險的時候會對中國的銀行股進行全面的風險折價,目前的股價正是如此。以真實數據分清責權利,建立正確的市場化激勵機制,以法治約束貸款業的利益輸送,以數據分析控制風險,中國銀行業才能真正健康。
粉飾的表既騙不了市場,更可怕的是,有時候把自己也繞進去,以為改革已然大功告成,不必進行艱難的制度改革,靠上市、資産處置游戲等等就能提高中國經濟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