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場化改革為導向推進企業兼併重組
2014-03-26   作者:周子勳(資深財經評論人)  來源:上海證券報
分享到:
【字號

  多年來,企業兼併重組、淘汰落後産能之所以這麼艱難,問題就在於政府的行政命令式推動,在於地方保護。因此,啟動企業兼併重組必須以市場化改革為前提,要允許企業自身擇善從之。要通過市場“無形之手”,令市場出清,而政府不要去干擾行業的自發調整,同時,也不能讓國企壟斷太多的領域,以至於民企投資永遠只是第二輪、第三輪才有機會;三是信息不能太封閉,政策應有足夠透明度,讓各類企業能自由決策和競爭。

  在全力壓縮過剩産能的背景下,企業兼併重組或成為新一輪國資改革的突破口。近日,國務院下發《關於進一步優化企業兼併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下稱《意見》),&&了取消下放部分審批事項、改善金融服務、完善企業所得稅、土地增值稅政策等多項新政,支持企業兼併重組。更具新意的是,《意見》提出了“發揮資本市場作用”等七個方面“硬措施”,以破除企業兼併重組所面臨的障礙,降低兼併重組成本,大力提升行業集中度。在這些硬措施中,允許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優先股、定向發行可轉換債券作為兼併重組支付方式,研究推進定向權證等作為支付方式等幾條,估計會對市場産生較大影響。

  在經濟增速放緩壓力增大、結構矛盾日益突出的當口,強調行業兼併重組不僅時機成熟,而且勢在必行。快要過去的第一季度,經濟運行的景氣度比預計的要低,1月、2月多個經濟數據——進出口、固定資産投資、社會零售總額、工業增加值、用電量等表現均不佳。3月滙豐製造業PMI初值為48.1%,創8個月新低,經濟增長延續了年初以來的弱勢。從趨勢上看,中國經濟增長可能存在進一步探底的動力。多家分析機構認為,經濟今年開局疲軟,房地産銷售走弱隱含着更大的下行風險,一季度GDP增速下跌幾成定局。

  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政府推動並購重組改革的用意不錯。當前,國內市場上並購重組的需求很高,治理落後産能亟須引入多種金融工具,同時要減少審批、提高並購重組的效率。推動並購重組,有助於大型上市公司加強市場控制力,對藍籌股投資價值的上升也將有所裨益。從某種意義上説,兼併重組是企業加強資源整合、實現快速發展、提高競爭力的有效措施,是化解産能嚴重過剩矛盾、調整優化産業結構、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的重要途徑。

  事實上,中央政府最近幾年非常重視企業兼併重組,一直在以多種方式優化調整産業結構。自2010年始,在各部門的積極推動下,企業兼併重組政策環境逐步完善,兼併重組步伐加快。而國內並購重組熱潮在資本市場尤為顯著。2013年以來,A股市場並購重組的上市公司不僅數量大幅上升,交易金額也屢創新紀錄,進入2014年勢頭更甚。統計顯示,2013年至今,A股市場共有241家上市公司完成或正在着手重大資産重組,佔上市公司總數近一成。而在2011年及 2012年,這一數字均未超過70家。若以交易總金額來比較,2011年曾超過2200億元,2012年回落至1100億元左右,而從2013年至今,剔除重組失敗及停止實施等情況,交易總金額仍達5601.03億元。基於我國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擴大自身規模和競爭力需求正越來越強。

  然而,雖然近年來企業兼併重組步伐加快,但仍面臨諸多障礙,比如兼併重組稅收負擔較重;融資難,融資成本高,融資手段相對單一;跨地區、跨所有制兼併重組難;企業兼併重組涉及的審批環節多、時間長;服務體系不健全、體制機制不完善等等。此外,産業結構不合理、集中度低、企業小而分散的問題也十分突出,尤其産能過剩嚴重長期困擾着産業結構的調整。以鋼鐵行業為例,這是我國産業集中度高、規模效益最為突出的行業,但國家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給出的數據卻是,2005年我國鋼鐵業前10名的産業集中度是35.4%,2010年上升至48%,但2013年又降至不足40%。相比而言,日本前四家鋼鐵企業的産業集中度就達到了78%,美國是67%,歐洲也有50%。

  事實表明,推動企業兼併重組、淘汰落後産能之所以這麼艱難,問題並不在於市場,而在於政府的行政命令式推動,在於地方保護。因此,啟動企業兼併重組、淘汰落後産能,必須以市場化改革為前提,要允許企業自身擇善從之。具體而言:一是要通過市場“無形之手”,令市場出清,而政府不要去干擾行業的自發調整;二是政府在退出干預市場的同時,也不能讓國企壟斷太多的領域,以至於民企投資永遠只是第二輪、第三輪才有機會;三是信息不能太封閉,政策應有足夠透明度,讓各類企業能比較自由地決策和競爭。

  回顧近十幾年中國經濟的發展路徑,宏觀經濟總是處於緊與松、控與放的艱難平衡之中。為什麼在經歷了35年的改革之後,中國經濟仍然在圍繞政策的平衡中糾結呢?一個根本原因,還是市場化程度不夠,政府因素對經濟的影響太大,市場對經濟的影響太小。還須特別提醒的是,政府因素的影響並不只表現在政府直接投資的 那些項目上,更多還表現在政策變化、項目審批、貨幣政策松緊、大工程大基建大規劃的引導等各個方面,市場變化、經濟資源和金融資源的配置,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圍着政府的核心指揮棒在轉。從這個角度説,中央政府以市場化改革為導向全力推動企業兼併重組的用意很深。

  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近日的一番表態就為此作了極好的注腳。他説,化解産能過剩不是一味地去關閘門,因為已經形成的産能也是一種財富,不能簡單地把它都關掉,而是要轉型升級一批,促使這些産能轉向高端産業鏈去。然後實現製造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的發展,使有效的産能在新的階梯上成長,繼續為國家帶來財富。另外就是轉移一批,再有就是重組一批,最後才是淘汰一批,淘汰那些確實不符合環保要求,不符合安全標準,能耗比較高、技術也比較落後的一些行業。蘇波還&&,化解産能過剩最重要靠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意思再清楚不過:不論是從市場還是從政策操作來看,處理過剩産能不能簡單粗暴地來個行政一刀切,而要充分考慮其資産價值,千方百計通過市場來推進。

  概而言之,宏觀經濟改革千頭萬緒,核心就是市場化,這將會衍生出一系列的重要改革——政府放權、國企放棄壟斷、市場准入放開、銀行信貸取消歧視、取消各種投資限制等,所有這些都會在市場中創造出巨大的能量。因此,只要政府持續放權,讓市場的歸市場,持續地放開市場領域讓企業發展,市場就能真正成為支撐中國經濟的多元發動機。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匯率市場化改革需抓住“窗口期” 2014-03-05
證監會:堅持新股發行市場化改革 2014-01-18
別讓IPO市場化改革成為折翼天使 2014-01-17
奧賽康“臨停”試金IPO市場化改革 2014-01-11
堅持企業市場化改革的主體地位 2013-12-30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