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衝基金與清教徒精神
2014-03-21   作者:鄭瑩  來源:證券時報
分享到:
【字號

  1620年9月16日,一艘載重約180噸,長27米,被命名為“五月花”號的船,運載着一批分離派清教徒,從英格蘭前往美洲新大陸馬薩諸塞,建立普利茅斯殖民地。156年後的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宣告成立。

  這些分離派清教徒奉行的清教主義,被公認為奠定了今日美國主流文化價值觀念的基礎,鑄就了美國民族特性。清教徒也被認為是創業精神的代言人。清教徒的理念包括:人們開創産業必須要禁欲和儉省節約;應該限制一切縱欲、享樂甚至消費行為,將消費性投入和支出全部用在生産性投資和擴大再生産上,如此必然導致資本的積累和産業的發展;不是縱欲和貪婪積累了財富,而是克制和禁欲增長了社會財富。

  讓清教徒先祖們感到自豪的無疑是在他們開拓的美利堅熱土,在這裡,財富增長和繁榮的成果令人類社會矚目,美國夢成為全球夢。但,估計讓清教徒先祖們也會感到遺憾的,是電影《華爾街之狼》裏所描繪的事情也發生在同樣一片土地上。對《華爾街之狼》中故事的真實性,眾説紛紜,相信雖有誇張但也並非完全憑空臆造。

  就市場經濟中的“企業家精神”或“資本主義精神”到底源自何處這一問題,經濟學家們多年以來都爭論不休。這種企業家精神是如韋伯所説的那樣,來自清教徒的禁欲主義和節儉精神,以及為上帝看管和積累財富的天職觀念?或是來自桑巴特所言的貴族的“奢侈”,以及猶太教宗教領袖的商業精神?或是來自馬克思所説的資本家們“狂熱地追求價值增值”的無限衝動?或是凱恩斯斷言的企業家不斷擴張自己企業的“動物精神”?抑或是來自亞當斯密所發現的人之天性中愛好交易與追求自利的因子?

  這樣的辯論持續不休,莫衷一是,每一種説法都有其依據也有其不可證之處。在我這樣一個學術外行人看來,有點像是對一個生態系統進行起源和發展辨別。很難説一座森林的生態系統裏,到底哪一種動物或者植物是絕對主導的。

  《華爾街之狼》的故事源自上世紀90年代華爾街發生的一起大規模有價證券欺詐案,電影的人物原型基本上來自長島股票經紀商和部分商業銀行,這只能反映華爾街大森林中的一部分而遠遠談不上全部,由此來定義華爾街難免以偏概全。生態系統中的每個角色呈現出來的狀態,從足夠長期來看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結果,是最適於他/她生存於該生態的最佳方式。

  長島股票經紀人貝爾福特無疑是一名超級推銷機器,對客戶慾望的撮合越成功,他自己就越成功,只有持續保持自己的慾望比所有銷售對象的慾望更兇猛,才能讓這種慾望接力賽保持高速運轉。而在慾望以波浪圖形運行的過程中,低谷的空虛是每一個慾望實現之後無法避免的事實,有多少慾望實現就有多少空虛來襲,這是硬幣的兩面,差別在於我們對待這個空虛的方式。所以電影向我們展示的是這幫傢伙對待空虛的方式,毒品,性和犯罪……這些東西集中推高了估值中樞,最終的結果也顯而易見——懲罰不可抗拒地來臨。

  如果説這些人是“奢侈”和“動物性本能”的一種表現,那麼總體來説,對衝基金領域似乎更能代表清教徒主義。看看股神巴菲特的“財富管理員論”,看看橋水掌門人達裏奧的《行為準則》,看看彼得林奇的勤奮,清教徒精神的火花處處閃現。但是清教徒真的沒有慾望嗎?

  18世紀中葉美國著名的清教徒布道家約翰衛斯理的一句名言成為了清教徒精神的精闢概括:“拼命地掙錢、拼命地省錢、拼命地捐錢”。這句名言或許就是清教徒慾望的最佳注解。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央媽”逼退人民幣炒家:對衝基金領跑退場 2014-02-27
[書摘]對衝基金的操作策略 2014-02-27
對衝基金行業迎來春天 2014-02-24
德銀:全球對衝基金將達3萬億美元 2014-02-20
華寶興業:發業內首只對衝基金中基金 2014-01-24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