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撤銷“兩房”的啟示
2014-03-21   作者:黃小鵬  來源:證券時報
分享到:
【字號

  上周,美國房地産抵押貸款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普通股價格出現暴跌,一週內最大跌幅達到60%,事情起因於改革“兩房”的立法在國會推進順利,據分析,國會最終將通過法律成立由私營房貸機構交納保險費而組成的擔保公司,“兩房”現有經營模式將會終止,執照將被吊銷。

  “兩房”是引發2008年金融危機的主要力量之一,2008年9月美國財長保爾森向國會申請的7000億美元救援資金中,就有1870億美元用於向“兩房”注資。其後,隨着美國房地産市場走向穩定,“兩房”開始盈利,歸還了政府借款,而已經退市到粉單市場的“兩房”股價也在觸底後巨幅上漲,其中,房利美在最近一年內漲幅最高達到2000%,堪稱超級大牛股。

  但是,美國社會並沒有因這次救援“皆大歡喜”的結果而感到慶幸,也沒有好了傷疤忘了痛,相反,國會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準備終結“兩房”。本欄目1月3日曾以《中國版“房利美”能不能美起來?》為名,介紹了房利美公司如何在模糊私人企業與政府關係的環境下野蠻成長,又如何在政治操作之下,讓準備切斷政府給予其隱性擔保的種種努力落空。那種濫用政府隱性擔保,順利時股東和高管們賺個飽,一出事就把爛攤子甩給廣大納稅人的模式,經過這次危機後已是天怒人怨,沒有了生存的空間。撤銷“兩房”意義非同小可,説其是重樹市場道德的一次重大勝利也不為過。

  政府越界有多種表現形式,筆者將其歸納為三大類:一是管制過度,設置種種准入障礙,過多干預微觀主體的自由經營;二是在親自組建企業參與競爭性領域的市場活動,或者罔顧管制技術的進步,仍然以組建國企的方式來經營自然壟斷行業;三是以隱性擔保方式,模糊企業與政府的責任邊界,扭曲企業行為,製造道德風險。

  中國民眾對於前兩個方面的危害認識比較充分,政府管制過多、公共部門過於龐大、國有經濟份額過高、國企戰線過長等問題必須解決,人們對此沒有什麼分歧。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以簡政放權為突破口推動改革深化,就是這種社會思潮的一種表現。然而,政府隱性擔保的嚴重危害卻未得到充分的識別,僅從不久前有人在積極推動建立中國版的房利美即可窺得一端。事實上,中國經濟體制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政府隱性擔保氾濫成災,它涉及各個層面,滲透到各個領域,並且與第一類政府越界和第二類政府越界交織在一起,製造了大量的道德風險,嚴重扭曲了市場機制,成為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最大阻礙。

  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隱性擔保是地方政府長期處於預算軟約束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因為歷史上有地方出事最終由中央兜底(通過再貸款、印票子沖銷以及財政補償等方式)的先例,所以才有近些年來地方債務失控式膨脹的局面。每一次隱性擔保的兌現或部分兌現都會對地方政府的軟約束行為形成鼓勵,要硬化地方政府財政約束,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是徹底消除中央對地方的隱性擔保。

  同樣,地方重要企業也常常得到程度不一的隱性擔保。事實上,不論是國企還是民企只要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就會向政府索取隱性擔保。在過去的經濟低迷期,一旦出現重要企業瀕死的情況,地方政府就會忙於施救,或是政府入股,或是督促金融機構提供支持,納稅人因此出現損失的並不少。隱性擔保屢屢兌現的結果,就是鼓勵企業在經濟繁榮時期魯莽行事。從2003年開始的經濟增長周期中,中央政府針對投資過熱開展宏觀調控,但因為有隱性擔保等因素的存在,企業層面上對“調控”很不配合,結果“中央調控政策頻出,企業瘋狂如故”形成了中國經濟中的一道風景。正如房利美,在經濟向好時完全將風險置諸腦後,因為它的管理層知道,此時不賺錢會受到股東的壓力,自己年終的高薪厚祿也會受到影響,它們並非不知道這種野蠻擴張沒有風險,而是相信一旦出事後政府會出手。隨着“4萬億”後遺症逐步體現,未來一段時間我國一些地方的重點企業陷入困境甚至破産邊緣的現象又會多起來,對此政府應該採取什麼態度,是值得好好思量的。如果政府再次兌現隱性擔保,那麼在下一次繁榮時再勸告企業保持理性,就會是蒼白無力的。其實,把企業完全交給市場,政府袖手旁觀表面上是一種冷酷無情,但正是這種冷酷無情斬斷了道德風險,確保其在繁榮時期不失去理智,而這才是符合市場道德的。

  隱性擔保的危害在股市樓市最為直接和明顯。值得稱道的是,股市政策市色彩已經淡化,否則,投資者永遠無法做到自我負責,政策制定者也會累死在股市上。房地産市場是政府隱性擔保被濫用結出惡果的最突出的例子。房價在“十年九調”中一路走高,埋下巨大的宏觀經濟風險,這個結果與政府隱性擔保有極大關係。從開發商到投資購房者,再到自住購房者,之所以敢於不顧房價高低大膽地推高房價,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認為政府不會讓房價崩潰,政府有能力不讓房價崩潰。這就是經濟活動中最為典型的道德風險,它表明市場參與者認為政府向他們提供了隱性擔保,而之所以他們認為得到了免費隱性擔保,一是因為他們相信房地産市場“太大而不能倒”,二是這種擔保在過去十年中確實曾經屢次兌現或部分兌現。有了政府擔保在手,誰還用考慮風險呢?一邊不斷地兌現擔保,一邊頻繁&&調控政策,“十年調控九成空”,就是這種自相矛盾做法的必然結果。

  隱性擔保氾濫成災,而危害遠未被民眾充分認識。就拿美國“兩房”為例,如果放在中國,很可能會因為救援結果比較理想(納稅人的錢最終沒有受到損失,甚至還有盈利)而放棄追究風險的根源。在中國,更常見的情況是:釋放隱性擔保從而在繁榮時期助推了繁榮的人受到讚揚,而風險暴露後救援工作中,只要不是直接或明顯損害納稅人的利益,它的執行者也會受到讚揚。民眾的短視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正如“房利美”利用隱性擔保降低房貸利率受到消費者歡迎一樣,民眾很難從整體視角去看待機制被破壞後的危害。“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的道理淺顯易懂,但稍微拐點彎很多人就忘掉了。因為政府在釋放隱性擔保的時候,常常打着為民的旗號,而兌現隱性擔保又往往是在危急時刻,保住自己眼前利益的動機又很難讓民眾起來反對。如此一來,獲得隱性擔保的機構和隱性擔保行為就出現並氾濫了。銀行不負責任的放貸以及影子銀行問題,背後也是這種機制。“請神容易送神難”,一旦有人從中獲益,就會形成阻礙改革的力量,所以,撤銷隱性擔保從來就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比特幣筆記]美國尋求比特幣監管平衡術 2014-03-21
美國擬對中國鋼産品徵收反補貼稅 2014-03-20
美國去年第四季度經常項目逆差降至811億美元 2014-03-20
中國1月份增持美國國債35億美元 2014-03-20
美國蘭德公司總裁、首席執行官邁克爾•裏奇 2014-03-19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