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報道,國務院已要求國土部在2014年6月底前&&《不動産登記條例》。值得一提的是,不動産登記中最為核心的全國個人住房信息系統聯網工作2010年就已經啟動,但進展並不順利。中國房地産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雲昌此前&&,利益集團的阻力是一大原因。住建部部長姜偉新曾經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坦承,住房信息聯網比預想中要難得多。(《新京報》) 雖然住房信息聯網在緩慢的推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利益集團的阻力之大,也可以從聯網工程的屢屢擱淺不難看出,以至於主管機構所定的時間表,最後都大多流産。 在現有的不動産登記中,住房信息聯網恐怕是技術阻力最小的一個方面。然而,最初的40個重點城市的個人住房信息系統聯網就歷時兩年之多,而住建部預先設計的2013年6月底住房信息聯網工程擴展到500個城市,現在看來也是遙不可及的目標。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2013年,頻發的“涉房腐敗”案件,讓社會各界對個人住房信息聯網的“反腐屬性”寄望頗高。然而為了打消相關方面的顧慮,住建部和地方政府簽署了“安全協議”,明確查詢權屬於地方政府,查詢結果不作為法院判決或行政執法證據。 不過,即便採取了“簽安全協議換聯網”的措施,這項工作依然舉步維艱,也讓外界看到了改革之難。因為相比較於官員財産公開、收入分配改革等更為複雜的改革,如果連相對簡單的住房聯網都無以順利推進,還需要各種承諾與好處,才最終實現“打折扣”的完成,那麼其他改革也可能變成一種角力與妥協的過程,最後的成果也與公眾預期大相徑庭。 中央領導一再強調,不改革就沒有出路,現在改革已進入深水區,要闖險灘,必須義無反顧、奮力向前,敢於打破固有利益格局。改革的主導權在決策者手中,當改革涉及自身利益之時,改革的推進就勢必異常艱難。時下的改革動力,外有餘而內不足。如何打破源於改革內部的阻力,真正激活其應有的改革動力,需要拿出一些實質性的舉措。否則,日益折損的公信也會降低社會改革的熱情,並動搖全社會期盼改革的信心。 要使改革不成為空話,就必須明確相應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並以剛性的問責機製作為輔助手段。改革有巨大的內生動力才能激活和引導外生動力,從而進一步促進整體性的良性互動。而如何提升改革動力,住房信息聯網就是一張最好的試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