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夫搖身變富翁 前妻起訴分財産
2014-03-18   作者:文海宣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案情】
  崔萍在北京工作,丈夫張大偉到深圳與人合作做生意。張大偉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一年回北京探望家人三五次,並且貸款150萬在西三環買了一套複式給崔萍和兒子改善居住條件。可是近幾年,張大偉説生意越做越不好,也很少回北京。
  直到2010年,張大偉從深圳打來電話,説生意做賠了,實在無力負擔每月高額的房貸。為保住房子,崔萍拿出近些年的所有積蓄,再加上父母的資助,勉勉強強地支撐了一年。2011年,因拖欠按揭款,崔萍被銀行起訴至法院。在面臨着失去住所的時候,張大偉從深圳趕回來。另一個沉重的打擊隨之而來:張大偉是回來和她離婚的。
  張大偉説,兒子在海淀區上學,這套房子離學校很近,為了方便兒子讀書,這套房子一定要保住。他會想辦法借錢堵上這個窟窿,把剩餘的房貸一次性還清,但是崔萍必須和他離婚,這樣債主只能找他一個人要錢,不會連累崔萍母子。
  離婚後,張大偉借來一筆錢,解了房貸訴訟的燃眉之急。此後,生活仿佛恢復了昔日的軌跡,張大偉回到深圳繼續打拼,崔萍在北京上班帶孩子,直到同學朱小白的出現。
  朱小白是崔萍的大學同學,畢業後到深圳工作。年底同學聚會時,崔萍見到了朱小白。朱小白説,張大偉在深圳的公司生意做得非常大,公司的股權不説,炒股所持有的股票就得價值上千萬,住宅、別墅等房産五六套。崔萍至此才知道,十幾年來,自己最不了解的人竟是自己的丈夫。於是,崔萍將張大偉起訴至法院,要求按照60%的份額分割離婚時尚未分割的股票、存款、房産等夫妻共同財産共計3000萬元。
  崔萍稱張大偉與其離婚時隱瞞股票,經查,截止到離婚當日,張大偉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分公司賬戶及深圳分公司賬戶內擁有股票價值為1000萬元。張大偉在婚姻關係存續期間在深圳購房5套,並於離婚前夕全部出售,所得款項近2000萬元分5次匯入其弟張小偉賬戶。張大偉稱該款項為對其弟張小偉的贈與,崔萍對此説法不予認可。就張大偉在公司的股權部分,雙方協商一致同意由張大為給付崔萍5萬元折價款。最後,法院判令對崔萍、張大偉離婚時未處理的財産進行分割,張大偉給付崔萍股票折價款、公司股權折價款、房屋變現債權折價款共計1800萬元。
  【分析】
  1、離婚時未處理的財産,離婚後仍可要求分割。
  根據《婚姻法》第47條的規定,離婚後,一方以尚有夫妻共同財産未處理為由起訴要求分割的,經審查該財産確屬離婚時未涉及的夫妻共同財産,應當依法予以分割。當事人依據該條款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産的訴訟時效為兩年,該兩年從當事人發現尚有未處理的夫妻共同財産的次日起算。本案中,崔萍在離婚後才知道張大偉的真實財産狀況,經查實,股票、債權等確屬離婚時未作處理的夫妻共同財産,因此按照婚姻法的相關規定,離婚後仍然可以要求分割。
  2、離婚時隱瞞財産狀況的,可以少分或不分。
  《婚姻法》第47條規定:“離婚時,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損毀夫妻共同財産,或偽造債務企圖侵佔另一方財産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産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損毀夫妻共同財産或偽造債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本案中,張大偉在離婚時未將股票、債權的情況告知法庭,具有隱瞞財産的行為,可以少分或不分財産,訴訟中崔萍要求按照60%的份額分割財産,有法律依據,法院予以支持。
  3、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産,有平等的處理權。
  根據《婚姻法》第17條、《〈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17條的規定,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産,有平等的處理權。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對夫妻共同財産作重要處理決定,夫妻雙方應當平等協商,取得一致意見。本案中,張大偉將婚姻關係存續期間在深圳購買的5套房産出售、所得現金近2000萬元轉入其弟張小偉賬戶,並稱是對張小偉的贈與。法院認為,對於上述大額賬目的移轉,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張大偉若做處理決定應當與崔萍取得一致意見後進行。張大偉稱2000萬贈與張小偉,但未徵得崔萍的同意,故贈與行為應為無效,2000萬應作為夫妻關係存續期間對張小偉享有的債權進行分割。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案例分析]房屋中介不規範行為易引發糾紛 2013-12-25
[案例分析]以微信方式簽供貨合同是否成立 2013-10-22
[案例分析]後來的“孔夫子”贏不了在先的“孔夫子” 2013-07-17
[案例分析]一場為分房假離婚引發的遺産風波 2013-07-03
[案例分析]不可對員工濫用競業限制條款 2013-05-2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