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下午,證監會宣布《優先股試點管理辦法》制定工作基本完成。對此有媒體報道:“對於目前市場而言,優先股的推出是重大利好,或成為股市‘救命稻草’。”本欄認為,説優先股是重大利好,可能並不現實,優先股本質上是提高了普通股的杠桿率,只能加大普通股的股價波動,並非對普通股有百利無一害。
什麼是優先股?即上市公司為了籌集資金,又不想把超額收益分給更多的投資者,於是想出優先股的辦法,即購買優先股的投資者,可以做到旱澇保收,不管上市公司盈利或者虧損,優先股總能按照既定的利率在普通股之前先獲得投資收益。如果是一家業績很好的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收益可能要遠高於優先股。但如果上市公司業績不好,那麼優先股仍然旱澇保收,普通股投資者可能收益遠不如優先股,甚至還要承擔虧損的後果。
一般來説,業績高速增長的公司發行優先股對普通股投資者比較有利,但如果是業績穩定的大型藍籌股,優先股的發行可能還會侵蝕普通股的利潤空間。假如某大型銀行股股價3.5元,優先股的固定股息為每年8%,那麼普通股投資者只有每年分紅0.28元才能趕上優先股的收益水平,一旦公司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出現利潤下滑,普通股投資者將對優先股感到無比的反感。
A股市場要發行優先股,固定股息肯定不便宜,本欄怎麼想也沒想明白這怎麼會成為利好,難道公司發行優先股不用資本市場掏錢?還是説優先股的投資項目能夠必然收穫遠高於其融資成本的投資收益?總之本欄認為優先股的推出對於股市的影響最多屬於中性,説是重大利好,有種喊口號的感覺。
投資者在看待政策屬於利好或者利空的時候,必須要結合當時的市場環境,不管是發行可轉換債券,還是發行優先股,都是發行普通股出現困難時的退而求其次。還有就是未來將會推出的T+0,都説是利好,但到底是增加了股市的資金,還是提高了上市公司的業績?怎麼能算利好?
真正的利好,還要屬降低或者取消證券交易印花稅,允許券商降低股票交易佣金,降低甚至取消上市公司紅利稅,這些都能鼓勵投資者持股,提高投資者收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