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新聞評論員鈕文新認為應當取締類似於餘額寶這種商業模式的文章引起強烈反響:一方面是網友的吐槽,餘額寶自己也發博文予以反駁;另一方面,又有媒體報道餘額寶飛速成長遭到監管層預警風險。那麼,餘額寶們該被取締嗎?
鈕文新認為,餘額寶這種商業模式不僅衝擊銀行體系,而且提高了中國全社會的融資成本,屬於“金融寄生蟲”。只有一切可以提高實業效率、降低企業成本的金融創新,才是應當鼓勵的。餘額寶則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稱“讓利於民”可以提高全民工作積極性,而且其官方博文中&&餘額寶並非從中牟取暴利——餘額寶一年的管理費是0.3%、託管費是0.08%、銷售服務費是0.25%,幾項相加比例為0.63%,並非鈕文新所稱的2%。
其實,這場激辯的核心問題是:利率市場化推進進程中,創新金融産品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又該受到怎樣的監管?
從目前的金融市場來看,銀行顯然存在暴利:在人為設定的存貸款利差下,銀行坐收利差,往往無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便宜的貸款資金多流向國企,急需資金的創新中小企業往往融資難。在新一輪金融改革進程中推進利率市場化,無非是促進金融體系更加靈活、準確地反映資金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並使得風險能夠匹配收益。
餘額寶作為一類創新金融産品,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呢?餘額寶的創新主要在互聯網渠道募集貨幣基金,投放銀行協議存款。通過將大量散戶資金打包,餘額寶提高了資金議價能力,加上錢緊的背景,産品收益明顯提升,從而使得“存款擠出”效應更加顯著。在餘額寶的快速擴張中,享受了目前協議存款提前支取卻不罰息的政策紅利,這就使得此類産品幾乎同時具備了高收益和高流動性的特徵。不過,這一政策紅利乃至協議存款整個市場存量,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這意味着餘額寶收益的高低最終仍將取決於基礎市場。
餘額寶“日進鬥金”的神話不可能一直延續。隨着各同類産品涌現,凈流入資金逐漸減小後,餘額寶等産品的流動性風險會逐步凸顯。在監管加碼後,貨幣基金風險準備金要求一旦提高,會進一步提高貨幣基金的資金使用成本,降低收益。
實際上,貨幣基金也是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利率市場化過程中應運而生的産品。儘管當初發展勢頭迅猛,但也沒有提高全社會融資成本,反而在基礎利率下滑的背景下,美國版餘額寶Paypal貨幣基金在幾年前已關張。快速發展的餘額寶,只是利率市場化過程中的一條鯰魚、一朵浪花,而不是終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