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各個城市的地方債問題,某投資人最近在網上發表了《退潮時,深圳是唯一一個穿着內褲的城市》一文,引起眾多議論。該投資人在對比了全國多個城市的地方債審計結果後,發現負債率最低的極有可能是深圳。
相比之下,兄弟城市廣州的地方債負債率就太高了,《北京青年報》去年8月份的報道顯示:廣州市財政局公布了2013年的“債務明細”,GDP在全國城市排名第三的廣州市,已經被龐大的債務餘額逼向風險警戒線。
與此同時,廣州依然豪氣沖天地宣布今年將有11條(段)地鐵全面開建,今年計劃完成新線建設投資超過170億元。一方面債&高築,一方面大搞軌道交通建設,這裡面有沒有過度建設的問題?就以地鐵為例,廣州一口氣上這麼多地鐵項目,財力可以承受嗎?
數據顯示,廣州去年賣地收入838億,超過全市財政總收入的1/3。估計很多人都會大跌眼鏡,號稱千年商都、華南地區經濟中心的廣州在財政總收入方面居然讓賣地收入佔了1/3,這説明什麼?説明財力吃緊。既然財力吃緊,為什麼又要投入鉅資繼續大搞基礎建設呢?顯然,為了政績而拉動GDP,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廣州的城市發展其實已經進入一種迷茫的階段,或者説已經逐漸內地化,逐漸喪失了改革開放前沿城市的銳氣和轉型勇氣。去年11月13日,廣州市人大財經工委視察地稅局和國稅局時,廣州市地稅局匯報稱,剔除房地産稅收的增幅,地稅收入實際在下降。而與此同時,廣州支柱産業有弱化現象。這種靠房地産吃飯的狀況顯示,廣州的産業結構轉型實際上已經落後於經濟規律本身的運行軌跡,再不痛下決心大幅轉型跟上,後果堪憂。
廣州疲態盡顯,本該喘口氣,與民休養,認真反思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但是,從近期主政官員的一系列言論和某些政府部門的表態來看,規模宏大的基建難以停下腳步,正在加速推進,既然財政收入不振,那麼,廣州在今後幾年將更加倚重土地財政的收入來還債已經成了唯一的選項。
此前,廣州國土部門甚至曾經提出在2014年逐步取消樓市限購限價政策,其用意更是非常明顯:推高房價,維持土地市場的火爆。因住建部部長姜偉新當天正好表態稱:2014年,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繼續限購限價。廣州被迫在隨後否認將取消樓市限購限價政策。
新年伊始,廣州的番禺和黃埔,地王頻出,房價上漲意願強烈。政府繼續狂奔在舊模式的道路上,舉債大搞基建,賣地還債,採取各種辦法維持房價上漲,包括對“雙合同”視而不見,限價政策已經被實質上洞穿。購房市民則被迫壓縮消費,為政府和銀行打工。
現行模式的風險在於,一旦金融風暴等不可控的風險傳遞到廣州,廣州的房價很難獨善其身,屆時,後果不堪設想。1997年,廣州的房價曾創一時新高,後從巔峰跌落,很多買房者是遲至2006年、2007年才“解套”。從來就沒有只漲不跌的房價,類似廣州這樣的城市,將整個城市未來數年的發展動力、財政收入來源與房地産、賣地收入如此緊密地&&在一起,不僅僅是對市民消費能力的一種實質上的掠奪,同時也將城市置於危險的路徑之上。外圍市場,包括香港的房地産市場,稍有風吹草動,即會引起整個城市的緊張,這何嘗不是一種悲劇。
風險正在逼近,繼早前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在港推出的首個新盤降價25%開售後,香港另一大地産巨頭新鴻基,也於2月10日降價40%出售其位於元朗的新住宅項目。廣州和很多內地城市,面對可能的風暴顯然還沒有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