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動産信息登記推進政務透明化
2014-01-29   作者:梨夢舟(北京 學者)  來源:北京青年報
分享到:
【字號

  中國的房子究竟掌握在哪些人手裏?到底該不該交房産稅?在房子這些年來成為民眾最為關心的一個問題時,公眾輿論對不動産信息登記的期望,已有相當時日。據媒體報道,國土資源部日前回應了社會的關切,根據中央編辦發布的通知,該部地籍管理司將加挂不動産登記局牌子,預計在今年6月底前&&不動産登記條例,逐步建立不動産登記信息公開查詢系統。

  不動産信息的登記和可查詢為什麼重要?已故歷史學家黃仁宇曾用一句話:中國缺少“數目字管理”,來評價從古到今中國在國家治理中的主要弊端。“數目字管理”直接與信息透明相關聯,近些年來,在涉及土地、房産、政府支出、官員收入等事項時,社會對政府屢現質疑之聲,國家在“數目字管理”上的不健全,往往被社會解讀為政府有意掩蓋真實信息而使“暗箱操作”得以可能,造成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

  回應質疑的最好方式是透明化。一個有着良治特徵的政府,在該公開的事務上要盡可能公開,讓民眾最大程度享有知情權。在民眾的知情權有意無意被忽略的情況下,誤解和謠言是很難禁止的。一方面,官員利用手中權力進行尋租的情況可能真實存在,只要政務信息不透明,公權私用、以權謀私的情況就很難避免;另一方面,即使政府在落實善治、其實在為民眾謀利時,也會因為信息不對稱,而使政府的作為有可能被輿論曲解。

  無論從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還是從消除社會疑慮的角度,加強“數目字”管理、提高政務公開程度、建設透明政府,都是必要的。近年來社會輿論對“房事”的持續關注,一個重要原因是公眾十分懷疑:房價的屢屢升高,到底是緣於公民對住房的剛性需求,還是土地交易中的“暗箱操作”和房産買賣中的投機?輿論接連曝光的“房哥”、“房姐”們,動輒擁有數十甚至數百套住房,且“碰巧”不是政府工作人員,就是與政府有關的“內部人”,這無疑加深了公眾對政府在土地和房産管理中的負面印象。

  “房事”能不能管好,不僅關係到蕓蕓大眾能否“安得廣廈千萬間”、實現安居樂業,還關係到中國未來能不能更好地管理經濟、長久保障國家良性發展。在一個國家的經濟中,房地産業所佔比重如果過大,絕不是件好事情。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日本陷入“失落的二十年”,其源頭和肇始便是“房地産泡沫”,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同樣與住房有關。

  中國這些年來房市的“繁榮”,居民的住房需求只是因素之一,國際國內投機資本介入房地産,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今天在中國很多城市,新建起來的豪華小區,夜晚燈光僅有星星點點、稀疏零落的場景並不少見,尤其在二三線城市,有買者而無住者的情況,更為嚴重。它與不透明的房産信息結合在一起,帶來的消極影響至少有三個:實際需要住房者買不起房子;國家無法對房地産市場和宏觀經濟實施準確調控;投機性資金進入房地産後形成的“有毒”資産會推高金融風險。

  中國仍處在城市化進程中,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中國老百姓都不太可能把眼光離開房子和土地。國家決定推動不動産信息登記,這是朝政府良治邁進的很好一步,也是消除公眾疑慮的積極舉措。在這條消息公之於眾之時,有説法認為,由於技術環節的局限,未來在短時間內完全準確、齊全地掌握所有公民的所有不動産信息,並對公務人員的相關信息依法公開,恐怕還有難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只要堅決排除某些利益團體的干擾,對包括房産在內的公民財産進行統計、登記和部分公開,實現“數目字管理”,在技術上已毫無難度。

  只是有利於中國未來的事情,都應當以堅強的決心奮力推進。不動産信息登記既已立意實行,就不可緩行,要讓民眾在具體進程中看到中國的盈盈希望。中國改革如今已進入2.0時代,必須面對和化解近年來民眾對公權力的不夠信任。在設立中央改革領導小組和國家安全委員會後,大幅度改進政府治理、有效建立民眾與政府的良性互動,相關的制度條件正逐漸建構。民眾宜對政府有更大信心,政府也應向善治方向做出更多努力。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不動産登記立法能否遏制房産腐敗 2014-01-29
不動産登記條例今年6月前&& 2014-01-28
國土部不動産登記局掛牌 專家:不會衝擊房價 2014-01-28
國土部:不動産登記工作重點是頂層設計 2014-01-28
國土部不動産登記局掛牌 2014-01-27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