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三個自信”
2014-01-27   作者:田曉林  來源:證券時報
分享到:
【字號

  黨的十八大提出樹立中國特色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自信者,自己比他人有優勢之信心也,是個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資本市場下一步發展將走什麼道路,舉什麼旗幟,是否能沿着這三個自信的道路走呢?是健步前行還是跌跌撞撞,甚或崴腳趴下?如果把美國市場和中國市場過去幾年以來走勢進行對比,A股股東們恐怕多的是苦澀,個中鮮明對比,需要深刻反思。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成就輝煌,令世人讚嘆。中國資本市場建設與發展二十餘年來,也取得相當成績,但是其中的問題也不少。其中最核心的關於市場的功能、定位、為誰服務等問題一直不明。由此導致的各種制度建設令人眼花繚亂;各種市場之怪現象層出不窮。這迫切需要從道路、制度和理論三個方面深入挖掘,並以這三個支柱為核心,在制度建設上改革創新,從新的起點進入健康發展新階段。

  我們搞資本市場二十餘年,應該説還有很多重大理論問題沒有搞清楚,至少所作所為表現出來的是沒有搞清楚的樣子。這凸顯了我們在重大利益機制設計上系統思維和智力準備不足;拓野開荒,為推動人類科技文明發展作出貢獻的雄心和信仰不足(前端是教育問題),與經濟高速發展的大國影響力不相稱。十年前的資本市場,以國企脫困為利用點,股民投資補充了銀行貸款的不足;十年內做了一次股權分置改革,但是小股東的權益訴求、保護機制付之闕如。資本市場“軟骨病”的特徵沒有改變。相反,資本市場對革命性科技的創造助推能力和風險分擔機制體現甚少;“創新型”國家的建設目標,在資本市場功能作用發揮方面未得到應有體現,國家重大科技創新依然高度依賴財政投資,傾一國之力搞重點科技攻關的模式未有改變;科技文明的全民參與動力和比例嚴重不足。

  市場本是一個自由競爭、優勝劣汰、新陳代謝的交易組織體系。中國資本市場誕生於特殊歷史時期,發展初期蹣跚前行,本就先天不足,這就更需要後天彌補,倍加呵護。純粹的市場也有其內在缺陷,需要適當地、正確地干預。該除草除草,該剪荊棘剪荊棘,該放水放水,該施肥施肥,該休耕休耕,要把資本市場當成自家花園平台,培育出最燦爛的自信花朵。比如有的中小企業市盈率炒到幾百倍,日換手率達到百分之幾十,是否醞釀着巨大的風險呢?再比如從新股發行的上市公司而言,如果要體現産業轉型升級導向,則關於電力、煤炭等強周期、重資産型大型企業是否應該暫不放行?而且即使是中小企業,也應體現行業、技術、資産特徵等方面有所側重,鼓勵提供中國最短缺産品和技術的企業上市。

  對一些代表未來方向的優勢企業,要“禮賢下士”、“三顧茅廬”,做一些放寬上市規則的適當安排。比如:1、業務國際化程度(國際市場份額/市場總份額、非本土收入佔總收入之比),大家都知道能在國際市場站得住腳才叫真正有競爭力。

  2、重資産還是輕資産(專利、專有技術、商譽等知識産權佔總資産的比例,以及土地、機器、廠房佔總資産的比例),大家都知道輕資産才更有可能商業模式創新,重資産多數是資本佔用性企業,很容易再造産能過剩。

  3、污染物排放處理量佔總污染物排放量的比例(環境友好,産出過程不應産生或盡可能少産生二次污染和排放),大家都知道環境污染治理的代價有多大。對於符合條件的行業領頭企業,應當積極主動爭取到交易所上市,有些大型企業可以特批上市,為什麼像阿里巴巴這種企業要讓其跑到美國、香港上市呢?大家都知道,騰訊海外上市使廣大A股股東錯失了極好的投資機會,那麼,以後會不會繼續錯失這類機會呢?

  “三個自信”對於老百姓來説是實實在在的,民富才能國強。衣食住行之後,老齡化成為新的挑戰,老百姓渴望儲蓄和財産性收入不斷保值增值,以補充勞動性收入隨年齡增長的下降趨勢,這是中國向現代社會成功轉型的根本標誌和基礎。在資本市場,就是投資者有足夠的動力源源不斷願意投資,而不是撤資。資本市場投資者投的是“預期”,也就是説投資者投資的驅動力是預期未來會比現在變得更好,而不是更壞。只有資本意志(特別不能忽略小股東意志)和監管的共同協作,才能推動上市公司向更有健康競爭力的方向發展,進而帶動資本市場價值中樞復歸,才能支撐社會富裕平穩發展。

  環視全球,中國在世界大國行列中資源稟賦先天不足,能源、水資源、空間結構、環境等在地緣方面均受很大的約束;經幾十年總量擴張性社會財富的積累,當前社會財富結構性失衡嚴重,失血和臃腫並現;前面的道路並不平坦,還面臨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脅。這就更需要從制度、技術、人力、資本等方面尋找紅利激發機制,促進轉型。只有這種機制得到可控制的、實實在在的釋放,並持續不斷産生國家間的競爭優勢,我們才能説實現這種優勢有制度優勢,自信才能落到實處。而資本市場正是這種機制得以良性順暢轉化的最重要的資源組織形式和場所。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肖鋼: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2014-01-22
會計誠信文化對資本市場建設至關重要 2014-01-21
祁斌:養老金應參與資本市場實現保值增值 2014-01-07
“國九條”:讓資本市場還權於投資者 2013-12-30
保護中小投資者就是保護資本市場 2013-12-26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