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中誠信託事件的骨牌效應
2014-01-27   作者:常亮(河南 職員)  來源:北京青年報
分享到:
【字號

  1月31日到期的“誠至金開1號”,仍有33億元(本息)尚需兌付。目前,地方政府、信託公司、推薦及代售方工商銀行,到底誰來填補這個窟窿,仍無定論。不過,從目前各相關利益方表態來看,中誠信託這款礦産信託産品大有打破剛性兌付之苗頭。

  令人思考的是,中誠信託兌付危機爆發後,各方竟然率先做的是撇清自己的責任,而不是想方設法給投資者一個説法。但是,在信託産品發起發售時,中誠信託、工行和融資公司各方利益已經包括在其中。融資公司自不必説,獲取了資金的使用權,利用融資開展生産經營賺取利潤。中誠信託賺取了中介募集人的通道費用。工行賺取託管手續費、獲得信託資金的同業存款。正是在各自利益驅使下,三方才一拍即合、積極發售這種信託集合理財産品。而到如今發生兌付危機了,工行、中誠信託以及山西金融辦等卻變臉急於洗脫責任。

  説山西金融辦乃至山西政府兜底50%純屬媒體杜撰或者有關當事人出於某種目的安撫投資者或者玩弄拖延戰術的把戲。山西政府沒有兜底的任何理由和責任,而且財政資金如此緊張,怎麼使用都用不到為信託兌付難兜底上。但是,第一兌付責任人的融資公司徹底喪失兌付能力後,作為從中牟利的中誠信託和工行完全洗脫責任恐怕不能服人。

  無論如何這種信託産品是信託公司平台發起募集的,投資者是衝着信託金融機構而來的,宣傳推介都是以信託公司的名義。在這種情況下,無論與投資者的協議如何簽署,投資者都不會“放過”信託公司的。而銀行是代銷和推介信託一方,信託産品是從銀行櫃&賣出去的,投資者是從銀行網點買到的信託産品。雖然從法律合同條款上規定了多方權益和義務,但是,客戶感性上肯定會找賣出産品的銀行討要説法。在中誠信託兌付危機上,信託公司和銀行是洗不脫自己責任的。

  最令人擔心的還不是中誠信託兌付難問題,而是擔憂此事件可能引發骨牌效應,使信託全行業風險爆發。短短幾年信託規模的非理性、近乎瘋狂的盲目擴張給其埋下了巨大風險隱患。2012年6月底全國信託總規模5.5萬億元,到2012年年底暴增到7.47億元,首次超過保險業榮登僅次於銀行業的第二大金融産業,而到2013年三季度底,中國67家信託公司管理的信託資産規模飛漲到10.13萬億元。2013年年底規模數據出來後會更加驚人。10萬億元的信託影子銀行規模一旦大面積發生兌付危機的金融風險,將對中國整個金融行業造成重創。而發生中誠信託兌付危機極有可能是引爆信託風險骨牌效應第一張倒下的那張牌。

  信託業爆炸式野蠻增長賴以支撐的基礎是政府主導的大投資模式下整個經濟的過熱狂躁和盲目擴張,比如、鋼鐵、水泥、煤炭、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産行業等。然而,這種狀況帶來産能過剩導致的多行業不景氣和蕭條現象正在暴露,整個經濟風險正在顯現。比如:中誠信託推出的30.3億元“誠至金開1號集合信託計劃”,就是用於對山西煤企振富能源集團有限公司進行股權投資。而從去年以來煤炭行業火爆局面蕩然無存,煤炭企業度日如年,該企業實際控制人又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刑拘。最終使得這筆高達30.3億元的信託到期兌付資金無着落,引爆信託風險。

  10萬億元信託規模,約佔中國GDP的20%,這些資金大多投向了地方融資平台和房地産領域。審計局剛剛公布的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債務共計逾17萬億,這其中也有很多是信託貸款,同時超過20%是“借新債還舊債”。鋼鐵、水泥、基礎設施建設等昔日風光均已不再,就是房地産也已經露出茍延殘喘之態。這個基礎如果蕩然無存了、坍塌了,信託産品到期拿什麼兌付呢?

  中誠信託事件暴露的監管漏洞是巨大的,工行和中誠信託規避信貸管控,如果釀成兌付危機,監管又在哪?在如此監管漏洞下,信託業的投資産品本身就有嚴重缺陷,又豈能讓投資者負全責呢?

  一定要密切觀察中誠信託兌付危機的演變,防止信託産品投資者産生絕望和恐懼,最終引爆集中上門兌付潮,從而助推信託風險爆發。監管部門必須妥善處理。同時,危機背後是否隱藏着更多“秘密”,希望監管部門乃至司法部門立即介入徹查。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中誠信託未及時履行告知義務 2014-01-16
中誠信託一30億産品涉險 面臨保兌付難題 2012-07-02
30億産品涉險 中誠信託面臨保兌付難題 2012-07-02
人保集團接棒財政部成為中誠信託最大股東 2008-10-17
中誠信託8月發行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託5號 2007-08-13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