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撕開信託一角,得以窺見某些金融機構高風險運作的黑幕,投資者與金融機構不顧後果火中取栗的真相。目前,誠至金開1號集合信託計劃的投資者忐忑不安,在等待最後的結果。
如果誠至金開1號集合信託計劃無法剛性兌付,後果是可怕的,可能引發高風險信託項目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一旦此次兌付落空,高風險涉礦涉房信託、激進的信託公司難逃覆滅命運,信託資産規模大幅縮水。不僅如此,從信託項目到其他理財産品,鋻於社會融資規模已經是GDP的兩倍,出現影子銀行的擠兌,風險不堪設想。
話説回來,在高利率市場中,最終誰又能全身而退呢?
一些信託項目的融資者深陷民間高利率泥潭,違約是遲早的事。鋻於鄂爾多斯等地煤礦行業的現狀,人們應該奇怪的是,為什麼信託風險現在才暴露,這些風險早就該曝光了。
目前的集合信託産品與民間集資大同小異,在市場資金緊張時獲得高額收益,或者平白獲得一筆通道費,當市場下行時,風險大規模暴露。一旦市場出現風吹草動,所有的如意算盤落空,如涉礦貸款,當礦價下行,所獲得的股權質押等等就會成為一張廢紙。
以往曾經發生過數次信託違約風險,證券時報網統計,2012年以來媒體報道的出現違約風險的信託産品共有20款,其中13款産品集中於房地産領域,5款集中於工商企業,2款産品涉及煤礦能源。信託公司方面,共有12家信託公司發行的産品出現違約風險。
上述信託項目最後之所以能夠剛性兌付,源於市場的好轉,如涉房信託依賴於房地産價格升溫,而煤礦有賴於煤炭價格大漲,使公司股權、採礦權等價格上漲。一旦拿到公司股權、資産評估、房地産等資産,而後在現有資産價格上打個對折,或者讓其他公司進行擔保,金融機構便認為成竹在胸,即使房價下跌一半還能夠覆蓋本金,金融市場抗壓強的樂觀由此而來。
金融市場的殘酷就在於非理性,不按牌理出牌。你認為跌到50%市場應該止跌,但市場會跌去60%,你認為有其他公司擔保問題不大,但浙江等地恰恰出現了關聯互保公司成群結隊一起倒下的現象。金融機構與民間集資不同之處在於,為風險相對準確的定價,為最壞的情況進行風險對衝。如果做不到這些,就該倒閉。
高息的金融市場依賴的是央行不斷注資維持生命,或者政府大規模投資使周期性行業奇蹟般好轉。當央行持續穩健的貨幣政策,當政府決心金融去杠桿提前暴露部分壞賬,這些寄生式的、無最後風險控制手段的金融機構難以為繼。
中誠信託的此款産品蹊蹺之處在於盡職調查的粗疏,連續報道此款産品的《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中誠信託項目融資方振富能源實際控制人早就深陷高利貸泥潭、産品設計時杠桿率過高,為凈資産只有11億元的振富集團提供高達30億元的融資、採礦權存在明顯風險。金融、法律、信用風險,不一而足。中間是否存在貓膩,是否存在利益輸送現象,有必要調查清楚,給投資者一個明確的交代,否則他們就會成為受騙的冤大頭。而當時主導項目、力薦項目、調查項目的責任人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否則今後金融市場將成為欺詐者的天堂。金融領域的風險定價失衡,假借市場風險的名義,大行其道,實質是掠奪實體企業、掠奪投資者。
影子銀行也好,信託業務也好,核心是使用不同的工具為企業信用、金融風險定價,不加管束的結果,就是所有的金融手段都蛻變為食利鏈條上的高利貸者,是建立規範警告“高老頭”們的時候了。利,可以得,責任,也必須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