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2013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7.7%,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6%,經濟運行總體平穩。2014年將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繼續保持經濟的平穩運行,不僅是宏觀經濟調控的應有之意,更是推動體制改革、為之營造一個寬鬆宏觀環境的迫切要求。 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特徵是需求衰退周期逐漸轉換為供給調整周期,並正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換。伴隨着這種增速轉換,2013年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特徵十分明顯,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經濟增長速度略有降低,但企業贏利能力有較大幅度提高。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率與上年基本持平,但是,伴隨中國經濟長達三年的持續調整,大部分企業在生産和投資方面的調整也已經比較充分,贏利水平有了明顯提升,企業自身適應新的經濟環境的能力在逐漸提高。 工業增速繼續下探,但服務業發展動能逐漸增強。2013年,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比上年同期下跌了0.3個百分點,但是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2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增速提高,與伴隨着結構轉型服務業進入了較快發展階段有關。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公共服務的日益完善和工業服務專業化的趨勢等,將為服務業的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動能,從而有利於推動服務業率先步入復蘇之路。 製造業投資陷入全面深度調整,但是消費觸底後開始穩步回升。2013年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速只有18.5%,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3.5個百分點。儘管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同比增速也比上年降低了1.2個百分點,但自2月份以來,增速逐月穩步回升。由於投資關聯效應和收入放緩效應,更多上游行業及消費品行業的投資受到了影響,是導致製造業全面深度調整的主要原因。汽車消費、網絡消費以及與住宅成交量相關的居住類消費等都有明顯增加,則是促使消費持續回暖的根本動力。 物價水平總體保持平穩,結構性通脹並未被有效遏制。2013年,居民消費價格基本維持了2012年下半年以來溫和上漲的態勢。但是,食品價格漲幅依舊較大,其中糧食、肉禽和蛋類等漲幅甚至超過了上年同期;居住類項目價格漲幅也超過了上年同期。結構性因素的存在,使得這種價格上升具有一定的趨勢性。第一産業人均增加值仍然偏低,只能通過農産品價格上漲獲得必要的利潤。住房價格的上漲和交通區位便利住房的日益緊缺,則推高了房租。 一般貿易恢復弱勢增長,加工貿易趨勢性衰落特徵更加突出。2013年,中國一般貿易進出口總額增速由上年的4.2%提高到9.3%,特別是進口額增速由上年的1.4%提高到8.6%,同時,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增速卻由上年的8.1%下滑到5.7%,連續3年明顯下滑。要素成本變化對加工貿易産生持續不利衝擊。例如,2013年前三季度,全部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比2005年同期上漲了3倍多,年均遞增約19.0%,2013年12月31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也比2005年匯改前累計升值了26.3%。 央行基本維持了偏松的貨幣投放力度,但資金供需矛盾仍然突出。2013年總體上貨幣政策穩中偏松,儘管貨幣供應量M2已超百萬億,但與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的比率,已由2001年的5.69快速下降到2013年的2.53,M1與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的比率也由2.15下降到約0.77。同時,中國經濟連續三年調整減少了企業的利潤額和現金流,加之人民幣國際化推進迅速,致使人民幣資金需求日益增加,利率趨於上升,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展望2014年,中國經濟將面臨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對經濟的穩定運行造成一定的威脅。儘管如此,經濟復蘇的力量仍然正在逐漸積聚,並主要體現在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微觀企業效益的改善上,而不是體現在經濟增速的明顯提高上,從而經濟運行的內在穩定性也會進一步得到加強。 産能過剩、政策效應遞減、結構性通貨膨脹和潛在金融風險等,是影響2014年經濟運行的主要不利因素。首先,産能過剩將降低經濟運行中的投資乘數效應,致使終端需求的增加只能提高現有生産能力的利用率,卻不能有效引致新的投資;其次,政策邊際效應遞減將弱化投資促進政策的作用,因為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産和供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等三個行業,是政府投資促進政策的重要着力點,2013年其投資增速已達22.9%,很難進一步提升;第三,食品類、勞務類和居住類項目價格仍然可能會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並驅使央行在貨幣政策操作方面更加趨於緊縮,進而對實體經濟造成一定影響;最後,地方政府債務的增加和房地産價格的上漲威脅着經濟的平穩運行,必須採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妥善管理,但從短期來看,這些舉措卻可能造成房地産投資及地方政府投資的下降。 全球經濟逐漸復蘇、製造業投資調整充分、投資消費結構轉換和微觀企業效益改善等,則是促進經濟復蘇的主要積極因素。首先,全球經濟復蘇力度逐漸增強,將為中國對外貿易特別是一般貿易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而一般貿易的發展將比加工貿易産生更大的增長效應;其次,製造業投資的調整較為充分,只有飲料製造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投資增速高於30%,其他行業已經全部降低到30%以下,製造業投資增速難以再有回落;第三,投資消費結構正在悄然發生轉換,2000年以來連年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資、高儲蓄下銀行對企業信貸的過度擴張以及包括資産價格在內的較高通貨膨脹率等因素,促成了中國抑制消費、刺激投資的發展模式的形成,但隨着全球化、城鎮化和重工業化“三化疊一”時代旺盛的需求出現趨勢性回落,中國儲蓄率下降、消費率上升將逐漸變成一種趨勢;最後,微觀企業效益有所改善,除了部分行業企業因産能過剩嚴重而資産負債表繼續惡化外,大多數企業資産負債表狀況正在趨於良好,借貸能力和投資信心也相應得到提高。 我們認為2014年經濟增長率將保持在7.8%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速約為19.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約為13.5%,進出口額增速約為8.0%,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約為3.0%。 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認為2014年經濟運行存在下行壓力的同時,也更加強調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因此,為了應對經濟運行中各種可能的風險和不確定性,2014年宏觀調控就需要更加重視前瞻性、及時性和針對性,爭取以最小的成本實現經濟穩定的目的,為經濟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創造更加寬鬆的宏觀環境。具體來説:財政政策方面,需適度提高赤字率,穩定政府主導投資,引導和擴大社會投資,避免投資的再度下滑;稅收政策方面,要繼續加快推進“營改增”,同時,通過現有稅種的調整、新稅種的開徵和企業效益的提升,逐步提高直接稅的比重和降低流轉稅的比重,以減輕中小微企業和居民的稅收負擔;貨幣政策方面,應適度增加貨幣供給的力度,並通過利率市場化改革和金融體系建設,優化資金特別是增量資金的配置結構;城鎮化政策方面,宜將促進中小城鎮發展作為推動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內容,以中小城鎮為主體來統籌城鄉發展,與此同時,也要進一步擴大城市棚戶區改造和環境治理方面的投資。 (執筆人:呂風勇,郭宏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