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鐵發布澄清公告,儘管截至2013年9月30日公司資産負債率84.84%,高於2012年的83.92%,但與同行業相比水平相若,風險可控。剔除資産負債率高低不表,該公司截至去年三季度應收賬款達1149.31億元,再結合中鐵建、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等三家公司,同期應收賬款分別為710億元、313億元和325億元,穿透出鐵路系統越發突出的三角債風險。
這種以應收/付賬款、墊資甚至BOT等形式錶現的産業鏈負債,實際要比通過信貸等更值得警示。其實,國內經濟中,以應收/付賬款為主的産業鏈負債相當普遍,如各級政府主導的許多基建項目,往往以BOT等形式使相關資産負債頻繁進出表,導致國內公私部門表觀負債風險可控,但卻掩蓋了三角債背後的信用緊縮風險。
同時,去年金融系統持續“寬貨幣、緊流動性”,根源就在於經濟孳息能力不足,諸多産業生態鏈深陷三角債泥潭,以及由其帶來的真實信用緊縮問題。一旦信用緊縮,負債主要以借新換舊的債務展期主導,産業生態鏈深陷三角債泥潭,這種被動性負債就容易抬高市場風險溢價,推高實際利率,使之與經濟潛在增長率走勢相背。
目前部分人士認為,鐵路系統等基建領域的資産負債率高企,源自資産低估及價格無法市場定價,並&&一旦資産重估和定價市場化,其資産負債表和盈利能力就會斗轉星移。其實不然,其一,鐵路等定價雖不自由,但政府通過各種財政補貼等,事實上已使其價格回歸到一般均衡狀態,定價市場化的同時,剎住財政補貼和財政擔保等,提價對其業績的提振或將是中性的。何況,如目前高鐵票價實際並不便宜,且已接近邊際定價狀態,即一味提價將會導致業務流失,出現增産不增收格局。其二,資産重估並不意味着就能增值,因為資産的重置成本並不意味着就是資産的真實市值,很可能由於相關資産孳息能力不足,其市場化重估的市值甚至低於歷史成本價估值。
有效紓緩之途是,應遵循經濟社會規律,避免超前投資,並用市場化思維主導行業投資布局。而最為根本的是,推進包括路網分離等市場化改革,以通過市場化鐵路系統改革,探尋多元化增值服務,如打造移動城市、休閒出行等模式,避免單純倚重單一票價模式。對整個經濟而言,當時市場化改革與經濟金融去杠桿並重,前者釋放活力,後者清理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