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已由快速增長的第一季進入中速增長的第二季。目前各方的共識是,中國經濟不能再走過去30多年高能耗、低水平的發展老路,而要走出一條轉型升級的新路。各級政府,都在大力倡導探索新路。轉型升級,主要指的是加工製造業,具體內容是從産業鏈低端轉到高端,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提高自主知識産權含量,建立發展自主品牌等等。
在此,筆者想提點不同看法。與通常的認識不同,中國的製造業今天非但不落後,還十分強大,甚至可以説,中國製造業的水平和能力,世界第一。幾乎所有的高科技産品産量,中國都是世界第一,更不用説那些傳統的水泥、鋼鐵、化工、紡織品了。中國存在大量的過剩産能,是嚴重的經濟痼疾,但也説明中國製造業能力超強。能生産最好的産品,擁有最大的生産能力,這樣的産業能叫落後嗎?
有人説,雖然中國製造業的産能大,但沒能佔據産業鏈高端,而是處於最低端。雖然東西都是中國生産的,但利潤大都被處於産業鏈高端的國家如美國等拿走了。這樣的説法,是匪夷所思的。在全球化和國際分工的大格局下,每個國家都只能佔據産業鏈的某一段,不可能全部佔據,這不符合比較優勢的原理,那樣的話,國際分工也就不存在了。每個國家都想佔據産業鏈高端,可實際能佔據哪一段,卻是由各國不同的比較優勢決定的。美國能佔據産業鏈高端,是因為主要的技術創新是美國人做出來的。美國也能製造,但在製造這個環節沒有優勢,只有劣勢。因為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勞動力成本。哪個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最低,哪個國家就有製造的優勢。中國正是最具有製造這個環節優勢的國家,因為中國勞動力資源最豐富。
技術創新的背後是什麼?是一國的基礎科學研究、鼓勵創新的環境,以及對於市場的深刻理解,特別是對消費者心理的準確把握,説到底,這是一種文化的力量。大量技術創新發生在美國,是因為美國科學研究力量是最領先的,同時,允許和鼓勵創新。我們常常忽略對市場的理解,以為只要東西好,消費者就會買單,這是錯誤的。協和飛機、銥星手機都是很好的産品,但因為沒有培養出市場都失敗了。蘋果系列産品其實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新技術,僅僅是在把握消費者心理上有重大突破而已。把握消費者心理和創新技術,都需要高超的洞察力和艱苦的思考。天才的創意,往往來自看似荒唐的想法,所以,寬容這些想法,寬容那些奇特的人,也是創新的必要條件。如果説手機的成功,是美國科學技術的成功,那麼,蘋果的成功,是美國文化的成功。喬布斯是偉大的思想家,但也是個怪人,中國文化能容得下喬布斯嗎?
人做事的出發點,是自己好,而不是別人好或者壞。即便我們處於産業鏈的低端,只要通過分工合作,中國經濟能增長,收入和福利能提高,就是值得的。至於美國得到了更多好處,那是因為美國人的工作更複雜,難度更大,在整個産業鏈中的地位更重要,無人能替代。説得簡單一點,中國如果覺得吃虧,不願意製造,還有許多發展中國家也能生産蘋果,中國是可以被替代的。説得難聽點,誰都會製造,但不見得誰都會設計、創新。中國處在産業鏈的較低端位置,是必然的,也是有好處的。世上沒有哪個國家在各行業都佔據高地和優勢的。
那麼,是不是中國就永遠處於産業鏈的最底端呢?當然不是,但那要看中國的綜合實力,能不能有質的飛躍。這需要時間,在此之前,貿然就轉型升級,是好高騖遠,也是難以成功的。必須明確一點,並非低端就低人一等。特別是,隨着技術創新不斷深化,即使處於最底端的製造業的工人,也面臨着學習新技術和新知識的挑戰,未必就能永遠有機會還能製造。
因此,中國的製造業其實並不需要轉型升級,或者説也升級不了,至於以政府指導和巨大投入為模式的轉型升級,那更是危險的。
那麼,中國有沒有需要升級的産業呢?有的,那就是服務業和金融業。過去35年的高速增長,靠的是開放,引進外資和技術,説得具體點,就是靠上述兩者結合起來的製造業。而中國成為製造業大國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技術創新而是因為人口紅利。但是,這個優勢,我們只利用了一半。另一半沒有很好利用,這就是服務業。中國的GDP中,服務業比重嚴重偏低,這是不應該的。如果説,製造業隨着技術進步,存在排斥人的現象,則服務業正是吸收人的産業。教育、醫療、文化、體育、娛樂等等,都是如此。當我們在抱怨看病難時,可曾想到,中國有最多的醫科大學畢業生,他們卻被人為閒置了。靠製造業引領的中國經濟在放緩,不必憂慮,靠服務業引領的中國經濟,足以彌補,而且前途無量。
一切資源配置,都要靠金融引導。中國的金融業,比服務業還要落後。為什麼今年鬧了兩次錢荒?就是因為利率沒有市場化,被人為壓低,而中小企業和民間對金融的巨大需求被漠視,金融資源被嚴重錯配了!以溫州為例,溫州的製造業發展到了相當高的階段,特別需要金融業的支撐,但民間金融被壓抑,只能靠非正規金融,風險由此積累到了爆發的程度。
因此,中國製造業經濟已遠遠超過了金融業的發展水平,問題不是金融發展過快需要擔心誘發金融風險,而是金融業沒有服務以製造業為中心的實體經濟,因為金融太落後,遠遠跟不上實體經濟發展。從這個認識出發,只要我們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中國經濟在明年以及今後的若干年,就仍會有上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