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命快遞”背後分工困境須正視
2013-12-23   作者:熊志  來源:長江商報
分享到:
【字號

  11月29日,山東廣饒縣大王鎮居民劉興亮收到網購的一雙鞋子後出現嘔吐、腹痛等症狀,後因搶救無效死亡。診斷為有毒化學液體氟乙酸甲酯中毒。此事緣於氟乙酸甲酯作為快件投遞中途發生泄漏,污染了其他快件。目前,事件已導致1人死亡、9人中毒,相關責任人已被警方控制。

  周末曝光的“奪命快遞”事件,恐怕會讓不少網購者心有餘悸。因危險性的化學物品在寄送途中洩露引發中毒,這並非首次。今年5月,天津市一單寄送“白色粉末”狀化學試劑的同城快遞,也因物品洩露導致12人出現中毒症狀,所幸就醫及時未導致更嚴重的後果。更為詭異的是,上次中毒事件中驗視制度虛置的問題,在這次事件中又有體現。

  目前,“奪命快遞”的來龍去脈已基本得到還原。一些並不觸目驚心但卻如蝴蝶之翼般的違規細節也浮出水面:比如寄件方湖北荊門市熊興化工有限公司謊報郵寄物品,隱瞞快件的危險性;圓通速遞沙洋縣加盟店——運通物流公司未依規執行驗視制度,導致在其運輸資質之外的危險品被放行;圓通速遞在山東濰坊市的加盟網點捷順通快遞,在卸載已經洩露污染的系列快件而導致員工中毒後未及時通報,並將受污染的快遞繼續郵寄,直接導致劉興亮的死亡以及其他人的中毒。

  不難發現,以沙洋縣為起點,有毒化工品氟乙酸甲酯的“奪命之路”,在不同的快遞站點之間對應着不同的違規,層層違規形成完整的致命鏈條。這些直接指向快遞行業的種種不規範之處,包括驗視制度的缺失,對加盟網點監管力度的欠缺,快遞公司對危險的應急處置意識匱乏等。此外,危險品洩露與廣受詬病的暴力分揀有無&&也值得懷疑。可以説,一起看似偶發的快遞中毒事件背後,隱藏着行業規範、制度失靈的某種必然性,這也就意味着對“奪命快遞”的反思應以行業規範的徹底重整為基礎。

  快遞行業加盟式的運營模式,在全國形成密密麻麻的網點,網點之間的銜接代表了現代分工的典型。而多層分工理論上意味着多層關卡,層層把關,將快件危險及時隔離,但我們看到的卻是一段無法識別危險的奪命旅途。這種層層失守的運作鏈,在不少問題食品的案例中也可看到,一些諸如原料有害等源頭性問題,經常無障礙地傳遞到終端,直達消費者之手。據此而論,“奪命快遞”反映的不僅是某個行業的病灶,它説明當下社會依舊缺乏能夠嚴絲合縫匹配細密分工的行業規則和監督機制。

  這種缺失的體現之一,便是驗視制度的虛置。之前備受質疑的暴力分揀,以及此次事件對快件未加驗視,都與快遞行業內部的激勵機制息息相關。在多數地區,快遞員的績效是直接與其派送快遞的工作量挂鉤,而這又與對快件展開驗視的時間消耗存在着隱含的衝突。這種激勵規則,對負責驗視的派送員的引導作用顯而易見。於是,建立在分工基礎上的行業性運行機制,便在事實上走向了驗視制度的反面,分工的效益受到重視,但分工所隱含的把關成本卻被忽視,進而為悲劇埋下伏筆。

  快遞業、食品行業,以及諸多其他領域,如何走出“層層把關”變“層層放行”的不合理現狀,也許是個複雜且十分技術化的難題,但這應該是此次“奪命快遞”事件的一個重要反思方向;而與之相緊密相連的行業規範、激勵機制、監管力度等問題,都應該有針對性地加以重塑和強化。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大而不強 國內快遞業深陷同質化競爭 2013-11-18
四大民營快遞企業“雙十一”業務量首次進入“千萬級” 2013-11-13
【輕鬆一刻】選快遞 2013-11-11
中國快遞協會:雙11快遞包裹總量將超3.23億件 2013-11-11
新聞曝光後更多人倒賣快遞單 順豐EMS也能買賣 2013-11-09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