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化前提是法治與信用
2013-12-11   作者:葉檀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字號

  葉檀

  12月8日,央行發布《同業存單管理暫行辦法》,存款利率市場化近在眼前。

  在市場倒逼下,利率市場化銜枚疾進。民間借貸市場已經放開,理財市場的存在,意味着利率已經部分失去管制,央行趁勢改革。

  7月20日,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7折下限,由金融機構根據商業原則自主確定貸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據貼現利率管制,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不再設立上限。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暫不作調整。從今年12月9日開始,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法人(存款類金融機構)可在銀行間市場發行大額可轉讓定期存憑證 (同業存單),以上海銀行間拆借利率為基準定價,固定利率存單期限原則上不超過1年 (包括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和1年),浮動利率存單期限原則上在1年以上 (包括1年、2年和3年)。

  未來利率改革走向清晰,央行准許大額存單向非金融機構發放,取消長期以上存款利率上限,同步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准許民營銀行入市、準備不適應市場的中小金融機構破産,最終取消短期存款利率上限。

  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金融領域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具有難得的清晰路徑,歸功於明確目標,與可行手段。明確目標是最終實現資金市場定價,無論是存款還是貸款利率實現市場化。在手段上按照先易後難、保全金融機構利益空間的原則推進:央行一開始收緊貸款下限與存款上限,以防止金融機構利潤模式崩潰,惡性攬儲大戰;而後在穩健的貨幣政策周期,市場亟須資金之時放開貸款利率上限,對於金融機構而言貸款利率市場化比存款利率市場化更容易推進,風險更小。最後是順水推舟,隨着投資市場放開,理財産品增加,民間借貸市場放開,存貸款利率事實放鬆,銀行利潤構成逐步改變,中間業務收入增加,此時放開長期存款利率正當其時。

  利率市場化改革為匯率市場化改革鋪路,沒有利率市場化,就不可能有匯率市場化。從德國、印度等國的經驗看,匯改穩健的根本,是利率先於匯率放開。以往中國對內開放程度嚴重不足,在製造業等領域,對外資的重視遠超內資,在金融領域應避免重蹈工業領域覆轍,自貿區進行部分匯改的同時,在內部全面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利率市場化改革與穩健貨幣政策相匹配,逐步改變價格扭曲、資金錯配、泡沫橫行等現象。

  方向正確並不意味着利率改革將一帆風順,與德國等國不同的是,中國經濟領域的權力色彩,以及對風險的認知。

  在資金錯配階段,有太多資金進入低效企業、産能過剩行業,這些患上饑渴依賴症的僵屍企業將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産生天量壞賬,如果不能通過改革、破産重組的辦法以低成本消滅壞賬,銀行不得不以滾動貸款的方式遮掩壞賬,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讓銀行向大型僵屍企業輸血以免全盤崩潰。

  最大的風險是風險定價機制缺失。從鋼貿等領域鋪天蓋地的全行業壞賬來看,從銀行、影子銀行在該領域半推半就的高風險利潤來看,銀行的風險定價是缺失的。或者,他們根本不知道該如何界定風險、如何為風險定價。以往,只要是大型國企、只要有政府背書,很多銀行就閉着眼睛以優惠利率貸款,反正最後由政府兜底,這樣的風險定義模式,使銀行沒有建立起準確的風險定價系統,以往視為穩坐釣魚&的擔保貸款,如今在東南製造基地,壞賬呈火燒連營之勢。現在被看做萬無一失的抵押貸款,一旦房地産價格崩潰,局面將不可收拾。

  除了個別地方小微銀行,以及那些有産業鏈大數據支撐的金融借貸外,其他能夠準確定義風險、定價風險的機構鳳毛麟角。由此造成的情況是,一旦貨幣收緊,遍地高利貸,一旦貨幣注水,遍地廉價錢。

  原本債券收益率曲線應該成為利率的重要參考,我國的債券收益率曲線充斥着行政色彩,過多的虛假評級,只能棄之不用。而德國金融改革,在信用方面無需支付高額成本。

  利率、匯率市場化是未來數年金融主基調,市場化的前提是法治市場與信用市場,否則市場將失效。這一點在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已有明確體現,借貸市場應避免重蹈覆轍。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同業存單發行為存款利率市場化探路 2013-12-10
地方國資市場化改革陸續啟程 2013-12-10
存款利率市場化大幕開啟 2013-12-10
同業存單開閘 利率市場化再進一步 2013-12-09
發行利率及價格等以市場化方式確定 2013-12-09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