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嘉誠撤資看中國企業家指數
2013-12-06   作者:喬新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來源:證券時報
分享到:
【字號

  近日,李嘉誠先生接受媒體採訪,回答了公眾的一些疑問。對於媒體報道李嘉誠先生從香港和內地大規模撤走資金的説法,他的回答是有買有賣,這是商家正常做法,不值得大驚小怪。

  這個樸實的道理,相信有生活常識的人都會知曉。但問題的癥結就在於,這個在國際市場摸爬滾打多年,很善於低買高賣的企業家,為什麼看到香港和內地資産的價格會下降呢?這才是問題的癥結。然而,訪問的記者似乎並不關心這個問題,所以,訪談中根本沒有觸及。

  筆者曾經提出,企業家是一切法律關係的總和。企業家是要素的整合者,企業家指數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經營環境好壞。假如少數企業家從一個市場上撤出,那麼,不足以説明這個市場的好壞,可是,如果舉足輕重的企業家從一個市場上撤出,那麼,足以説明這個市場出現了問題。

  市場的複雜性就在於,既有企業之間的競爭,同時也有政府的宏觀調控,某些市場政府的有形之手無處不在。因此,在分析企業競爭環境的時候,不能只看市場的資本要素或者競爭的規則,同時還要觀察這個市場的調控者,了解政府的大政方針。恰恰在這方面,香港的李嘉誠先生是一個非常有經驗的企業家。

  現在許多企業家都在尋找新的投資項目,中國內地政府也在簡政放權,資本市場和商品市場正在逐漸地回暖。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影響市場自由競爭的因素仍然無處不在。

  首先,各級地方政府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逐漸減少,各地相互競爭吸引外資的良性投資環境失去。各地市場環境的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

  其次,各級地方政府都在大興土木,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城市的面貌日新月異,所有這些都預示着在中國投資企業的稅負將會越來越重,因為支撐這些龐大投資項目需要大量的財政投入,而維持基礎設施項目的運轉,又需要不斷地投入大筆資金,如果選擇在內的擴大投資規模,那麼,就意味着將要付出更加慘重的代價。

  第三,中國的稅收制度改革如火如荼,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隨着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企業的稅收負擔只會加重而不會減輕。此次李嘉誠先生之所以大規模拋售上海等地購買的樓盤,原因就在於,中國的房地産稅收制度異常混亂。房地産投資企業之所以能夠獲得鉅額利潤,是因為地方政府減免徵收土地增值稅,如果地方政府嚴格依法辦事,那麼,房地産企業的利潤率將會降低80%左右,這對於絕大多數房地産企業是不可接受的。香港李嘉誠先生洞若觀火,他已經意識到香港和內地房地産業即將發生的變化,因此提前拋售自己在內地多個城市購買的房地産。

  第四,中國的政治體制將會發生變化。隨着中央政府強化自己的宏觀調控權,企業家與地方政府官員建立的良好關係將會逐漸失去作用。作為一個習慣於用資本説話的企業家,李嘉誠先生未雨綢繆,選擇從中國內地和香港撤出部分資本,或者,選擇從一些高風險的行業撤出自己的資金,是一個企業家最為明智的決策。

  筆者建議學術界把中國重要的企業編織成企業家指數表,來分析中國企業的變化。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許多政府官員下海經商,誕生了中國首批企業經營者。然而,上個世紀90年代的宏觀調控,幾乎把具有獨立決策能力的企業家趕出國門。當前在中國市場上呼風喚雨的企業經營者幾乎都是官商勾結的好手,他們充分利用中國特殊的政治環境,獲得了巨大的財富。當前在中國內地能被稱之為企業家的企業經營者不足百人,他們在各個行業獨領風騷,成為中國市場的良心。觀察這些企業家的生存處境,人們就會發現與香港的李嘉誠先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非常願意與政府保持良好的關係,但是,他們內心的苦痛或許只能向自己訴説。這是一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這是一種“荷戟獨徬徨”的孤獨感。

  香港李嘉誠先生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任何時候都不要與政府作對。當一個市場出現問題的時候,選擇更好的投資環境,是企業家的本能,也是企業家的本分。企業家的功能就是把各種要素組合在一起,創造更多的財富。如果政府有所作為,那麼,企業最好無所作為。敬而遠之,對於企業來説是最好的選擇。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李嘉誠為何不賺“最後一個銅板” 2013-11-29
李嘉誠旗下地産公司否認內地撤資 2013-11-16
李嘉誠歐洲掃貨再遇阻 2013-11-08
李嘉誠或20億美元競購芬蘭電力項目 2013-11-07
李嘉誠欲撤資 今年減持長園集團15% 2013-11-06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