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投資熱潮中,“中國大媽”是個神級的存在。倒不是因為她們的資金雄厚到富可敵國,而是那種一哄而上、“視死如歸”的“豪擲”范兒,如果避開其“土豪”本色不談,儼然就是“攪局”和“非理性”的代名詞。“中國大媽”上一次的輝煌戰績,是“狙擊”、“完勝”華爾街金融大鱷。今年年初黃金價格下跌時,“中國大媽”們衝進金店“抄底”,一買數斤黃金的那種氣魄,據説讓做空的華爾街大鱷黯然離場。只是,事情的結局並沒有過程那麼豪氣幹雲,金價依然低迷至今。
而這一次,“中國大媽”再次“共襄金融盛舉”,瞄準的是比特幣。在投資人的追捧之下,虛擬貨幣比特幣全然無視專家“可能將演變成一個全世界一起參與的泡沫”的警告,單位幣值在過去6周裏已飆漲了三倍以上。而據國內比特幣交易平台火幣網統計,近日總交易額大於1000萬元人民幣的貴賓用戶中40%為女性。“中國大媽”再現江湖,“腥風血雨”似已無可避免。
説起“中國大媽”怎麼成了一支投資奇兵,就不得不説國內狹窄的投資渠道。炒股吧,中國股市的萎靡不振有目共睹;買房吧,佔用資金多且泡沫嚴重,很有可能買在“山頂”;開店吧,房租不斷上漲,稅費不見減輕……於是乎,要麼像大多數中國人一樣,將自己的錢存進銀行,以極低的利息推高國民儲蓄率,要麼像“中國大媽”這樣,義無反顧地在波詭雲譎的金融市場火中取栗。
“中國大媽”的小錢,參與一股股“熱炒”潮流,玩一把虛擬經濟,無傷大雅。可“大錢”也紛紛投身泡沫呢?財經學者吳曉波講過一次自己的親身經歷:在一次會議上,某鍋具企業家對他説,已經放棄數十年打拼的主業,專攻地産投資。吳曉波由此感慨,中國人再也造不出一口好鍋了。在這背後,我們約莫可以看到一股“資産泡沫化”、“産業空心化”的熱潮在涌動——民間資本逐漸逃離投入周期長、利潤空間小的傳統産業,樓市、藝術品、貴金屬、大宗農副産品和高利貸市場卻日益火爆,投機資本如滾滾洪流。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2011年的調查顯示,73.1%的企業經營者認同“目前願意做實業的企業家越來越少”。民間資本紛紛涌向短期高收益的泡沫性投資領域,一些實體企業逐步放棄了對主營業務的堅守,“産業空心化”愈演愈烈。
從“炒房”到“炒蒜”,再到“炒金”、“炒畫”,一個“炒”字,就將那種創造財富的饑不擇食表現得淋漓盡致。可泡沫過大,虛擬化過於嚴重,於經濟健康貽害無窮。前車之鑒,後事之師。英國曾因為“食利”喪失強國地位;日本曾因實業空心化、房地産泡沫化而陷入“失去的二十年”;美國虛擬經濟大通脹,造成了次貸危機;迪拜的債務危機也是緣於其房地産業的泡沫化……這一系列危機的發生,無不是因為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和實體經濟的日漸逼仄。為什麼德國能在歐債危機中腰桿那麼硬?就在於其製造業一枝獨秀,在於其實體經濟沒有過度空心化。
實業創造財富,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根本。實體經濟強勁,則國家強盛;實體經濟衰退,則國家衰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係如同“皮”和“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大家都不去做實業了,不就像人虛胖一樣不健康嗎?可見,虛擬經濟什麼時候都不能脫離實體經濟這一現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