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時代 券商與其挨打不如主動求變
2013-11-18   作者:游蕓蕓  來源:證券時報
分享到:
【字號

  2013年,關於互聯網金融的探討白熱化。少數證券從業人士突然意識到,證券公司面對的競爭對手範圍驟然放大,自己只和同行比劃的時代已過去。

  在新金融時代,如果一個人再喋喋不休地宣傳他曾經做過什麼,恐怕越來越沒有聽眾了。一個殘酷的事實是,證券行業的起點並不高,即便來個騰空,也可能難以輕言超越後來的入侵者,比如來自互聯網企業的入侵者。

  要探討互聯網金融帶來的影響究竟是顛覆還是改良,如同從什麼角度看餘額寶一樣。從傳統角度看,餘額寶的確只是個渠道改良。但從方便客戶理財的角度看,它貼近了用戶最根本的需求,並輔以互聯網思維,它就是個顛覆理財行業的産品。

  革自己的命總是很難的——這句話,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和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都説過。馬化騰稱,如果微信不是從自己的團隊競爭中誕生,後果不堪設想。

  互聯網企業在歷練中慢慢接受並利用了內部競爭的優勢,但此種思維在傳統金融領域卻是個難以逾越的山頭。

  中國金融行業因誕生的特殊歷史背景和行業屬性,一直秉持相對保守的內部運營作風,這與互聯網企業一向較為開放的風格迥然不同。

  近期“三馬”合資的眾安保險開業儀式上,“三馬”個人風格一覽無余。作為金融行業最懂互聯網的領袖之一,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歷來心態開放,勤奮好學,他看到互聯網對於金融的重要性和廣闊的未來,從而積極投身於互聯網金融。

  在部分市場人士的眼中,在馬雲“沒有什麼不能做、保險沒那麼難”的犀利言語緊逼下,馬明哲關於“10萬頁的大亞灣核電站保單”和“員工逐一談話”的保險展業環節帶有濃烈的傳統金融色彩。

  不論馬明哲稱互聯網能做一切事需要“1000年”的背後是出於穩定團隊軍心、抑或戰略需要,傳統金融思維難以短期內迅速轉為互聯網思維都是不爭的事實。

  和互聯網企業打過交道的人大多有一個共識,就是互聯網人員的思維方式和傳統企業人員思維從根本上是不同的。這也説明,在現有的金融體系中,讓大部分人意識到一個新事物真正存在的意義和威脅極其困難。

  近期,部分證券公司網上開戶數量大增,這增加了少數從業者開展互聯網證券的信心。一位上市券商中層據此將其所在公司定位為互聯網券商,他認為“互聯網證券”概念相對於“證券互聯網化”,不過在玩文字游戲。

  券商中不少技術人員承認,證券互聯網化從2000年便開始,但其目前互聯網技術系統相比互聯網企業仍然落後不少;加之證券行業在金融體系內部的系統建設,尤其是客戶分析系統處於劣勢。缺少對客戶體驗的重視和缺乏客戶分析的有效性,當前券商整體互聯網應用無法與互聯網企業匹敵。

  但是,不少從業者堅持認為,金融行業的優勢在於專業性強,其中最核心的是判斷和經營風險能力。這一點對互聯網企業而言完全是一片空白。因為不知道如何控制風險,未來一兩年內一定有大量的互聯網企業在風控環節為無知而買單,目前大量網貸(P2P)公司倒閉和跑路就是前兆。

  誠然,每一波狂熱背後都有大量失敗者。但多數互聯網企業最終會折戟於金融城門之前嗎?券商現有的籌碼非常豐厚嗎?

  先來看看證券公司的專業性。傳統經紀交易、投行首發業務、大部分融資類業務等基本屬於通道業務;涉及並購、投資、金融衍生品等具有技術含量的業務,因人員素質和研究能力不高,總體含金量偏低,優勢並不突出。

  被行業人士譽為行業壁壘的風險控制——在現階段,券商判斷和經營能力仍不算高。何況投資銀行的專業性最終要依賴於人,風險判斷能力和整體研究能力高度依賴於人。而人是流動的,投資銀行人員的價值就是找到合適的公司和崗位,將能力發揮最大化。

  互聯網企業會不會真正躋身於金融界有待驗證,但那些認為證券公司優勢不足以被“外行”挑戰的從業者不能再盲目樂觀了。要知道,馬雲對投資銀行牌照已覬覦多時,前期已經與多家證券公司談判,最近剛從一家合資投行的談判中撤出。馬雲打造中小企業完整服務鏈的野心已躍然紙上。

  相比而言,馬化騰的騰訊是在建立一個帝國——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互聯網帝國。馬化騰聯手傳統行業共同造就一個新時代的願望,為準備迎接新挑戰的金融企業帶來了機遇。

  早有證券行業人士&&,如若哪家券商願意不再“端着”,放下身段與微信合作,將有可能徹底改變整個行業。

  更重要的是,互聯網企業作為中國經濟的創新因子正融入人民生活的每一部分。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和引領力量正在持續增加,已經並可能越來越多地影響決策層。從這個角度而言,金融特許牌照不可能永遠是鐵門檻,不會永遠是保護傘。

  總而言之,開放的一天終將來臨。對於券商,如同馬雲所説,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抗爭。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吳曉求:互聯網金融將使金融體系“基因突變” 2013-11-18
互聯網金融瘋狂 基金超募集上限首現比例配售 2013-11-14
互聯網金融大會隆重舉行 業內稱三主線掘金概念股 2013-11-13
互聯網金融來襲 理財選擇漸增 2013-11-08
銀行應以創新迎接互聯網金融的挑戰 2013-11-07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