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白酒股普漲,源於白酒可以發行理財産品擴大銷路,這又是一次産品證券化。雖然這對於國際紅酒來説不算什麼新鮮事,但國內白酒開始讓産品具有金融的屬性,也算是一個沒辦法的辦法。但是本欄認為,就算白酒搞出證券化來,也不能達到改善業績的效果,最終還是需要需求改善才能擺脫困境。
白酒理財産品是以白酒實物為基礎的增值渠道,基於産品的預期而進行的投資行為。在合同到期後,投資者可以通過“實物+收益”,或“現金+收益”來實現收益。例如近期國&酒業聯合洪利基金推出了某款新的酒産品金融資産包,以保底增值的形式,將高端白酒變身為理財産品。白酒此時已經不再是消費品,而是一種投資品。
買入白酒理財産品的投資者,並不是真的想未來把這些白酒都喝進肚子裏,歸根結底還是想通過這一理財産品盈利。白酒企業也不能真的就認為發行了理財産品就相當於賣出了白酒,這實際上是一種用未來生産的産品作為質押的融資行為,短期看能夠讓白酒企業資金量稍微寬鬆一點,但長遠來看,還是要尋找到真正的消費需求才能實現利潤的不斷增長。
昨日白酒股的上漲,有投資者對白酒理財産品抱有較高期望的因素,同時也有投資者豪賭年末白酒消費旺季的因素,雖然國家對於公款消費白酒加以限制,但並沒有限制私營企業購買白酒,年末白酒消費或許比平時能夠稍好一些。
或許有白酒企業認為,將來如果白酒消費還是不能得以提升,發行出去的理財産品可以以白酒的形式發給購買理財産品的投資者。本欄認為這種行為將會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試想,投資者拿走了10萬元的白酒,真的會自己喝了嗎?他們一定會想法設法回收資金,例如通過淘寶網低價銷售,例如低價賣給收酒的販子,總之這些白酒大部分又都會回流到市場上,正常的銷售將會受到更嚴重的擠壓。
所以説,白酒企業想通過發行理財産品脫困簡直是異想天開,投資者也不宜把希望寄託在白酒理財産品上,真正能夠讓白酒股恢復青春的辦法,只有從企業自身下功夫,或者通過營銷提高市場佔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