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投機欺詐需要嚴厲的事後追懲制
2013-10-23   作者:陳東海(東航國際金融公司)  來源:證券時報
分享到:
【字號

  據媒體報道,最近美國司法部和金融監管機構與華爾街金融巨擘摩根大通公司可能達成一份和解,由摩根大通公司支付一筆和解金,以了結美國監管部門對於摩根大通公司的民事調查和指控。但是,對於摩根大通公司的刑事調查可能還會繼續。

  這次和解案件至少有兩個看點,值得社會注意。第一是和解金額近乎天文數字。美國監管機構與摩根大通敲定的和解金額高達130億美元,擬議的協議包括以40億美元和解美國聯邦住房金融局(FHFA)的申訴、40億美元用於消費者救濟、50億美元用於支付罰金。過去對於金融大鱷們的處罰或罰金,數億美元或十數億美元已顯得數額巨大。據悉,FHFA還打算將摩根大通和解案作為繼續調查其他大型金融機構的一個範例,手裏有一長串的針對大型銀行的未結訴訟。2011年FHFA起訴了18家銀行,稱這些銀行在逾4年的時間中向房利美和房地美出售了大約2000億美元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而沒有充分披露風險。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甚至面臨575億美元的索賠。

  第二點是,摩根大通公司遭遇此罰並非因為自身銷售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原因,而是因為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應當時布什政府的請求收購了陷入破産風暴的五大投行之一的貝爾斯登和華盛頓互助銀行,這兩家金融機構在危機前銷售了大量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給房地美和房利美,從而引起追責。從第二點來看,摩根大通有代人受過的性質。

  如果摩根大通在危機前沒有銷售抵押支持證券的話,或者沒有造成投資者和社會的損失,其本身不應當追究,但是無疑貝爾斯登和華盛頓互助銀行是應當被追責的。既然摩根大通接收了貝爾斯登和華盛頓互助銀行的資産和負債,那麼先代位償付和解金與罰款也是應當的。摩根大通完全可以在與監管機構的官司了結以後,與政府商談之前應政府之邀而救助二家機構引起的追責費用問題,尋求補償,再向原貝爾斯登和華盛頓互助銀行的管理層、股東和債權人追責。

  摩根大通向原貝爾斯登和華盛頓互助銀行管理層尤其是中上層追責,理由充分,而向原股東和債權人追責理由未必那麼顯然,但其管理層的權力和行為是建立在原股東和債權人提供的資源以及同意默許之上的,沒有股東和債權人提供的資源及其同意、默許,原管理層也就做不了那些事情,所以必須有難同當。如果沒有這些連鎖追責,摩根大通顯然是難以承受這麼大的懲罰的。

  由此看來,美國監管機構對於摩根大通及未來眾多機構的追責,可能成為推動金融體系利益和分配關係得到矯正的重要推力。金融機構、房地産機構等容易製造泡沫的行業一直都是不公正的利益分配機制的最大受益者,但是卻不承當相應責任。這種不公正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金融和其他製造了泡沫行業,與社會其他行業的利益分配扭曲,社會財富不當地向製造泡沫的行業傾斜;二是這些泡沫行業的頂尖管理層又攫取了行業內利益的相當一部分;三是這些機構給社會和經濟系統埋下了巨大的隱患,但是卻在引發危機後基本上不承擔責任,他們往往在危機爆發前已經功成身退,甚至可以利用政府救助資金大發橫財,如美國華爾街在利用政府救助資金穩住局勢後,有的大發花紅,有的利用救助資金享受,招致廣泛的民怨。

  所以,建立事後鉅額追責制度,將矯正金融和其他泡沫行業不當的利益分配關係,對金融業和其他泡沫製造行業的行為方式産生重大影響,令其不再追求短期的業績。這種機制一旦建立將有助於金融和經濟系統平衡平穩運行,經濟周期往往是長期的,房地産的周期可能是長達10年甚至更長,嚴厲的事後追責制度將矯正那些無限冒險和“撈一把就走”的普遍的行為模式,讓利益與風險匹配起來。

  在金融危機發生以後,不少監管當局也試圖建立一些事前的監管機制,限制金融和其他行業的業績冒險行為,如限制天價薪酬等,但是這些難以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建立事後的、長期的、鉅額的對於管理層、機構、股東和債權人的追責制度,才有可能從動機上根除泡沫的産生。“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屢試不爽的、最終會起到作用的因果法則,在金融等行業該法則也應該最終會發揮作用。建立嚴厲的事後追責制度,就是這一法則的要求和體現。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經濟參考微話題]剜除欺詐上市的“毒瘤” 2013-10-21
58同城將推反欺詐新政 2013-10-08
藝術家故意錯鑒作品屬經濟欺詐 2013-09-11
日本光學巨頭奧林巴斯涉嫌財務欺詐在英國遭起訴 2013-09-05
萬福生科欺詐上市仍混跡A股 獲利10億僅被罰30萬 2013-08-23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