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種思維方式應對貿易摩擦常態化
2013-10-18   作者:劉英團  來源:證券時報
分享到:
【字號

  近一年來,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哥倫比亞、印度等新興市場針對中國製造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頻繁地出現在商務部網站預警提示欄上。中國相關外貿企業不得不處理與這些國家和地區出現的貿易摩擦。

  經濟繁榮則自由貿易主義盛行,經濟衰退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商務部公布的信息顯示,今年10月以來,在12起貿易救濟調查預警中,有8起來自巴西,2起來自印度。在剛剛過去的9月,就有30多起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件發生,比如哥倫比亞對華膠合板徵收臨時反傾銷稅等。截至2012年底,中國已經連續18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7年成為全球遭受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我國官員曾公開&&,貿易摩擦已成為影響出口的重要因素。

  對中國的“雙反”行為不僅力度大,而且面廣。以阿根廷對原産於中國的未上釉地磚和飾面瓷磚産品反傾銷調查為例,中國“出口每平方米才10美元,阿根廷反傾銷政策要徵收6美元的懲罰性關稅”,在花錢花心思應訴之餘,不少企業“還做好了退出這些市場的最壞打算”。對中國企業徵收反傾銷稅不僅限於建築陶瓷行業,青島茂潤輪胎有限公司與巴西的反傾銷官司已經打了一年多。對中國企業徵收反傾銷稅也不僅限於巴西,歐盟、英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哪個不向中國揮舞着反傾銷的大棒?巴西、埃及、阿根廷、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只不過是跟着“起鬨”罷了。美國前貿易談判代表和貿易政策首要制訂者巴爾舍夫斯基説過:“如果國會現在召開一次聽證會,要找一些企業舉證指責中國,很多人會願意出面,但是如果要一些大企業來為中國説話卻不容易,他們現在都袖手旁觀。”

  針對國外對中國“雙反”案件研究發現,訴訟的目標正從過去的低端産品向高端産品轉移,同時,很多出口量並不大的産品也被國外産業界盯上,這表明,在世界經濟形勢不佳時,各國更有動力樹起貿易壁壘,以促使本國經濟和産業復蘇。筆者預計,中國的汽車、機械製造、化工行業、紡織服裝、機電電子産品和船舶製造等行業也會成為下一個目標和靶子。儘管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與東盟、智利、巴基斯坦等共9個地區和國家簽訂有自貿協定,合計進出口額增長17%。但不少外貿企業負責人的話一語道破天機:如果産品價格定得太高,他們(東南亞客商)連看都不看一眼;定得太低了,一來我們沒有利潤,二來容易被反傾銷。這意味,外國客商甚至可想方設法繞過貿易商和生産商直接到代工廠拿貨,中國企業如果為保住市場份額而降低價格就很可能被貼上傾銷的標籤。

  《易經》有雲,“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有生就會有死,有繁榮就會有蕭條,這是經濟循環的根本法則。實踐也證明,在危機的時刻,貿易保護主義都會抬頭。中國和各國的雙邊貿易摩擦,必然跟世界經濟緊密相關。各國的就業、經濟復蘇以及相關的政治問題都會影響到貿易政策。在某種程度上,未來一段時間經濟貿易摩擦很可能成為一種常態,而並非這些國家的短期的戰術性安排。這一點,從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裏“中美兩國之間的關係可能在2010年進入一個不愉快的時期”的論斷中可窺一斑而見全豹。在美國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之前,沒有人能知道大蕭條的盡頭會在何處,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誰也不能消停。這意味着,貿易摩擦、貿易保護主義在短期內非但不會停息,反而會更嚴重。

  當然,在經濟復蘇的無力時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我們既要堅決地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更要在貿易保護主義的摩擦中“成長”。儘管別的國家是否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我們沒有最終決定權,但在貿易保護主義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我們只能沉着應對,只能換一種思維方式去與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與交流,妥善探尋一個多贏的局面。尤其應通過政治交涉、談判磋商、法律抗辯和游説等方式依法、客觀、公正、合理地運用貿易救濟措施,維護中國的産業安全。作為企業,要面對現實,積極地對産業結構、産品結構、消費和投資結構以及地區發展結構進行調整,以積極有效的措施緩解外圍的矛盾和壓力。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全球貿易摩擦頻發 中國如何突出重圍? 2013-08-05
中國連續17年貿易摩擦最多 商務部:車多容易剮 2013-07-17
李克強:中歐應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解決貿易摩擦 2013-05-28
中歐將就光伏産品等貿易摩擦有關問題進行磋商 2013-05-26
默克爾將協調歐華貿易摩擦 2013-05-26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