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國家頒佈了《關於化解産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對未來五年化解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嚴重産能過剩提出新的目標和要求:擬在2015年年底前再淘汰煉鐵1500萬噸、煉鋼1500萬噸、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1億噸、平板玻璃2000萬重量箱。
一般來説,産能利用率達到85%以上為合理的水平。若以歐美發達國家的標準分析,則合理的利用率介於79%至83%之間。因此,國內更願意按照80%的産能利用率作為衡量行業是否存在産生過剩的標準。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和船舶業被國家點名為産能過剩最嚴重的五大行業。根據不完全的數據統計,當前鋼鐵的産能利用率在70%左右;水泥和平板玻璃的産能利用率約在74%上下浮動;而電解鋁和造船業的産能利用率也介於70%至75%的波動區間。可見,上述五大行業的産能利用率均在標準線以下。
其實,産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正常現象,適度的産能過剩或許對經濟的發展更加有利。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中,由於相應的市場機制非常成熟,且在市場的自我調節中並沒有過多的行政干預因素,因此當行業出現産能過剩的問題時,基本可以利用市場自身的功能進行調節,而優勝劣汰是其穩定發展的基本原則。
然而,在中國,出現産能過剩後的結果卻完全相反。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地方的過度干預,從而導致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完全喪失。另外,地方政績與GDP的挂鉤模式更是將地方的過度干預行為發揮至極致。有趣的是,每當國家頒佈一系列的産業振興規劃後,地方更是一窩蜂式地上項目。以前幾年的萬億提振項目為例,當時國家為提振經濟頒佈了一系列的産業振興規劃。其中,以鋼鐵、水泥為主的産能過剩行業也在産業振興的範疇。於是,各地方瘋狂爭取項目、隨後陸續上新項目、大項目。在短時間內,相關的行業均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更有甚者,部分産能嚴重不足的産業竟然在短短一年時間左右成為了産能過剩的産業,這種發展模式在全球看來堪稱一大奇觀。
上一屆的地方管理者最終功成身退,但是卻留給下一任地方管理者一大堆難題。由於受到國內外需求不景氣的影響,前期井噴式增長的産能大大強化了庫存的壓力。而長期地方的強行干預,最終導致企業的低效率運作。然而,在部分企業不堪重負面臨淘汰之際,地方卻因政績的考核機制通過補貼、政策保護等手段維持了企業的發展,終於對整個經濟産生惡劣的影響。
自1992年以來,地方政績與GDP挂鉤的考核機制逐步形成。近十年,由於經濟的名義高速增長,國家對地方的考核要求進一步提高。在這種環境下,直接促使地方在GDP上大做文章。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地方長期的干預因素影響,市場機制基本失效,地方完全憑藉自己的意志來完成任務。而這種模式也為當前的産能過剩問題埋下了禍根。
在當下的經濟環境下,中國式産能過剩需要療傷,且必須找準對象,對症下藥。首先,淡化GDP數據,逐步弱化地方政績與GDP挂鉤的考核標準。另外,必須強化市場機制,突出市場的力量,並以長效機制保證療傷的效果。最後,突出問責,逐步健全長效問責機制,以制約地方的盲目決策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