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産證券化中的老問題和新問題
2013-10-17   作者:王國剛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産證券化試點重心放在解決信貸資産的流動性問題方面。
  ○資産證券化産品應直接向城鄉居民和實體企業發行。運用市場機制抑制金融泡沫的發生。
  ○在資産證券化試點過程中,推進商業銀行的業務轉型。
  ○中國在擴大資産證券化試點過程中,應避免拓展二級以上的證券化産品。
  ○應以提高貸款資産的流動性、改善貸款期限錯配狀況和化解貸款風險等為主要着力點。

  2008年9月,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破産標誌着金融危機的爆發。但是,美國金融危機的起因並非來自於雷曼兄弟公司的破産,從2007年8月起,美國經濟就已深陷次貸危機之中。它固然與2002年以後美國大量投放次級住房抵押貸款有着內在的關聯,但引致危機的關鍵性機制是資産證券化。

  資産證券化缺陷:美國金融危機的內在機理

  2007年以後,有關美國次貸危機乃至金融危機生成原因在國內外有着各種各樣的觀點。儘管這些觀點大多可以找到實踐面的佐證,也能夠提示人們對這些問題的關注,但它們既與美國2002年之後的金融和經濟走勢不太吻合,也未能有效揭示此輪危機的真實成因。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這些説法都不能有效解釋如下幾個現象:
  第一,為什麼數額僅有13000億美元左右的次級住房抵押貸款(簡稱“次貸”)能夠掀起如此大的一輪國際性金融危機?到2007年底,美國未清償的住房抵押貸款餘額大約在10.54萬億美元左右,其中,次貸的未清償餘額大約在1.3萬億美元左右,佔全部住房抵押貸款的比重12%左右。同期,美國的各項未清償債務的餘額為49.01萬億美元,次貸佔比僅為2.65%。這樣一個佔比並不高的次貸如何引致了如此嚴重的債務危機?是否其他債務一旦發生財務支付困難,也將引致美國爆發嚴重的債務危機?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美國住房價格大幅下落,引致次貸價值嚴重損失,故而引發了如此嚴重的次貸危機。但如果做一個極端假設——次貸價值全部損失殆盡,也僅為1.3萬億美元,可是,僅僅美國為緩解這場危機已投入的各類資金就已遠高於此數(更不要説,歐洲及其他國家投入的資金和直接損失了),這是僅僅以次貸價值損失所不能解釋的。
  第二,為什麼房價長期下落走勢沒有引起相關各方的足夠關注?美國的住房價格下落並非突發性事件,以2007年8月次貸危機爆發計算,美國的三大房價指數中,CS指數下行了近3年、OFHEO指數和NAR指數下行了2年左右,在這麼長的時間內,為什麼房地産市場乃至金融市場的相關參與者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
  如果從歷史角度看,美國的房價下落並非僅此一次。遠的不説,20世紀80年代以後,至少發生過80年代和90年代的兩次房價大落,但為什麼沒有引致類似於此次次貸危機的事件?
  第三,為什麼在次貸價值下落中沒有採取對應的止損措施?在房價指數持續下跌的20-30個月時間內,放出次貸的相關金融機構並沒有採取止損措施。不僅如此,在2004-2006的3年房價持續下跌過程中,主要的次貸投放機構每年還有較高的盈利水平,這是為什麼?
  第四,為什麼在2007年8月以後的次貸危機中,大批金融機構破産倒閉,但大多數發放次貸的金融機構卻沒有陷入此厄運之中?與此相比,2007年的20大破産金融機構和2008年20大破産金融機構中絕大多數都不從事次貸的投放業務。
  第五,與住房的不動産特性相對應,住房抵押貸款的貸方和借方都有着明確的地理區域邊界,由此,美國的次貸價值損失怎麼會跨越美國邊界推演成了一個國際性金融危機?
  實際上,美國次貸危機從而金融危機的金融成因在於資産證券化的內在缺陷。

  資産證券化機理的內在缺陷

  在金融運行過程中,各種金融産品的定價建立在風險評估之上,每一種金融産品都有着與其對應的止損機制。例如,有資産抵押的公司債券,期限規定是市場結清的時間點(也是止損的時間點),資産抵押是保障到期還本付息的基本止損機制,債權人會議和破産處置是極端條件下的止損制度。資産證券化過程中,相關金融機構雖然通過真實銷售,在將信貸資産賣給SPV(特殊目的公司)過程中將風險轉移出去了,但並沒有同時將對應的止損機制轉移給SPV,由此使得在此基礎上發售的債券實際上處於缺乏阻止損失機制的境地。由於放出次貸的金融機構已通過資産證券化將次貸本金收回,SPV中的資産價值變化已與其無關,所以,它們並不需要關注房價走勢;由於債券持有者只擁有有限追索權,只能在這些債券的本息償付有困難時對SPV進行追償,所以,債券持有人既不關心也無力關心SPV中的資産價值變化;由於SPV只是一個虛擬機構,並無一套完整的運作班子,也無監察房價走勢的機制,所以,它無力關心房價走勢,這就是為什麼在美國房價指數持續20-30個月的下落中相關各方並不關注,也沒有選擇對應措施予以止損的基本原因。由此可見,資産證券化原理中存在着機制缺陷。
  如果與次貸相鏈結的資産證券化僅限於次貸資産,那麼,即便發生次貸危機也不至於進一步引致金融危機,金融資産面所發生的損失大致也僅限於次貸資産範圍內。問題在於,有了適當的生成機理,問題就會猶如蟻穴大幅度地快速繁殖,由此形成了足以推垮千里之堤的能量。與此同理,通過資産證券化機理和分檔技術的支持,在住宅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基礎上,美國的投資銀行在金融創新中發展推衍出了大量個性化的擔保債務憑證,又在一級CDO(擔保債務憑證)基礎上不斷衍生出二級CDO、三級CDO等産品,由此使得建立在次貸證券化之上的各種證券化衍生産品以幾何級數膨脹增加,形成了一個數額巨大且錯綜複雜(幾乎難以直接估算)的證券交易網絡。
  CDO不僅承續了資産證券化的機理缺陷,而且嚴重放大了這一缺陷。CDO遠離於實體經濟。如果説過手證券、CMO和MBS等産品的利率收益還來自於最初借款人支付的利息,由此還能找到它們與實體經濟的內在&&的話,那麼,在CDO中這種&&就已完全看不到了。這意味着,CDO處於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自我循環交易之中。由於設計、營銷和交易都需要支付一系列成本,這些成本只能從作為CDO基礎的證券資産收益(即利率)中扣除,所以,僅靠這些證券資産收益支持,CDO的收益率必然低於作為其基礎的證券資産收益,由此,CDO就幾乎沒有市場銷售和市場交易的可能性。要使這種不可能變為可能,就必須加入新的因素,由此,三方面措施的實施就成為必然:第一,進一步利用分檔技術和擔保機制,烏鴉變鳳凰。第二,利用資信評級,給鳳凰貼金。第三,不斷引入新的投資者,購買貼了金的鳳凰。CDO交易價格上行(換句話説,CDO的價格泡沫)是介入此間的投資者獲得投資收益的主要來源,也是CDO得以吸引新的投資者加入的主要誘因,因此,努力維護CDO的價格波動,通過新的投資者不斷加入帶來新的資金入市,成為這一市場得以存在和擴展的動力。在這種背景下,歐洲各國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大規模地捲入了美國的證券化衍生産品交易,從而,在美國次貸危機中遭受了慘重損失。

  中國資産證券化中應注意的五個問題

  2013年8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決定,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會議指出,要在嚴格控制風險的基礎上,循序漸進、穩步推進試點工作;要在實行總量控制的前提下,擴大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規模;優質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在加快銀行資金周轉的同時,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這標誌着,中國新一輪的資産證券化試點工作拉開了帷幕。從美國次貸危機乃至金融危機的內在機理看,中國要有效推進資産證券化,防範由此引致的金融風險,需要特別關注五個方面問題:
  第一,資産證券化中的止損機制設立。為了抑制信貸資産證券化中的營利性衝動,在2010年7月&&的美國金融改革法案《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案》在第941條第15G條“金融風險自留”中規定:要求證券化機構保留“資産自留不低於5%的信用風險”。中國在擴大資産證券化試點過程中,應通過政策機制和監管機制,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産證券化試點重心放在解決信貸資産的流動性問題方面,限制以獲取信貸資産利率與證券化債券利率之間利差的傾向發生,同時,保障資産證券化産品中的風險防範機制和止損機制的貫徹。
  第二,資産證券化産品的發行對象。債券屬於直接金融工具範疇,它通過金融市場直接連接着資金供給者和資金需求者。但在美國資産證券化過程中,債券成為了一種間接金融工具,購買CDO等證券的機構主要是各類金融機構,由此,逐步形成了金融自己為自己服務的格局,推高了金融市場的泡沫程度。在中國,各類公司債券基本屬於間接金融工具,實體企業發行的公司債券基本由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購買,但這些金融機構並非資金的供給者,它們使用的資金來源於居民存款或購買保單等。從2005年以後的資産證券化試點看,基本狀況是,1家銀行發行信貸資産證券化債券,其他幾家銀行購買這些債券;另1家銀行發行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再由幾家銀行購買。如果這種格局不改變,在資産證券化擴大試點的過程中極容易形成,在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之間相互發行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的同時相互購買這些産品,由此,使金融脫離實體經濟運行的狀況進一步加重。要跳出這一怪圈,就必須回歸債券的本性,使資産證券化産品回到直接金融工具範疇,由此,資産證券化産品應直接向城鄉居民和實體企業發行。運用市場機制抑制金融泡沫的發生,使得資産證券化成為金融回歸實體經濟的一個重要契機。
  第三,資産證券化的功能。資産證券化原本是調整(或解決)信貸資産流動性的一個機制,與此對應,在中國資産證券化試點擴大過程中,必然涉及相關商業銀行的資産結構調整,提高它們的信貸資産流動性水平。但如果通過信貸資産證券化所獲得的資金依然集中用於發放各類貸款,那麼,它的結果將是,在可運作資産擴大的同時,商業銀行的資産結構並無多少調整(與此對應,業務結構和盈利模式也沒有實質性調整)。要改變這種狀況,在資産證券化試點過程中,推進商業銀行的業務轉型,就必須在通過資産證券化出售信貸資産的同時,將由此回流的一部分資金投放到信貸資産之外的綜合業務活動中,從而,使得信貸資産證券化成為商業銀行業務轉型的一個契機。另一方面,在信貸資産證券化過程中,債券的發行量交易量都將擴展。由於債券票面利率對於資金供給者和資金需求者是同一利率,因此,是存貸款利率的替代品;由於進入證券化操作的信貸資産質量不盡相同,由此界定的證券化産品利率也有較大差別,所以,在信貸資産證券化過程中,如果證券化産品直接面向實體經濟部門的企業和居民發行,將有利於推進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改革。
  第四,資産證券化的風險增級。美國金融泡沫的産生,與其説是資産證券化的結果,不如説是過度資産證券化的産物。所謂過度,是指在資産證券化過程中,在逐利性的驅動下,不斷地將已證券化的産品進行再證券化,從而,引致二級、三級乃至N級的證券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從設計、銷售到交易都是需要有持續不斷的成本支出的。這些成本最終還得由原生金融産品(如信貸資産)的利率支付,由此,在資産證券化層級推展中,金融風險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大幅增加。鋻於此,中國在擴大資産證券化試點過程中,應避免拓展二級以上的證券化産品,謹慎使用信用增級機制。
  第五,資産證券化的形象工程。2005年起步的資産證券化試點,雖有探索在中國條件下展開信貸資産證券化路徑的重要意義。但在流動性過剩背景下,以銀行各類貸款中最優良的按揭貸款為基礎展開資産證券化,難免有着“搶第一單”的色彩。由這種色彩襯托的信貸資産證券化帶有明顯的形象工程特點。在擴大資産證券化試點過程中,應以提高貸款資産的流動性、改善貸款期限錯配狀況和化解貸款風險等為主要着力點,弱化爭搶“第一”的現象。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資産證券化將助推鐵路投融資改革 2013-09-26
沒必要什麼都資産證券化 2013-09-24
盤活存量倚重信貸資産證券化 2013-09-12
信貸資産證券化將盤活存量資金 2013-09-05
資産證券化首先要隔離風險 2013-09-05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