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學院14日宣布,將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歐仁 法馬、拉爾斯 彼得 漢森和羅伯特 席勒(Eugene Fama,Lars Peter Hansen and Robert Shiller),以表彰他們對資産價格所做的經驗性分析。
諾貝爾經濟學獎評選委員會的評委們説,“可預期性”是今年獲獎成就的核心。人們無法預期股票和債券在接下來三五天內的價格,但是卻可以預測更長期的走勢,例如在未來三年至五年內的走勢,這些看似矛盾卻又令人驚喜的發現,正是基於法馬、漢森和席勒的研究貢獻。
評選委員會在當天發表的聲明中説,20世紀60年代起,法馬與幾個合作者證明了股票價格在短期內極難預測,新的信息總是快速影響股價。這一發現不僅對以後的研究産生重要影響,也改變了市場慣例,世界各地涌現出的指數基金便是一個突出的案例。席勒隨後發現,股價短期內雖然很難預測,但卻可以預期長期走勢。而漢森則研究出一種統計方法,能很好地適用於資産定價的合理性測試。通過這一方法,漢森和其他的研究者發現,要解釋資産價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聲明還説,獲獎者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人們目前對資産價格理解的基礎,資産價格一方面依賴波動風險和風險態度,另一方面也與行為偏差和市場摩擦相關。這些成果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理性投資者對資産價格的不確定性,因為資産價格風險越大,回報率越高。另一種解釋側重於理性投資者行為的偏離,因為行為金融學需要考慮到制度的限制,比如限制聰明的投資者就錯誤的定價進行市場交易。
在諾貝爾經濟學獎評選委員會現場解讀獲獎者研究成果後,席勒通過現場電話連線接受了媒體採訪。他説:“我從沒想到過會獲獎!因為有太多人值得獎勵。”席勒還説,自己之所以對金融着迷,是“因為它可改變人類的活動”。他&&很高興能看到金融提升人類社會的福祉,同時自己和同事們的工作也得到了認可。“人類社會中一些最重要的活動都需要金融的支持,儘管其體系還尚未完善,但我們正在修繕它,當然,這需要一個長期過程。”
諾貝爾經濟學獎評選委員會秘書彼得 恩隆德(PETER ENGLUND)對本報記者説,獲獎者的研究理論能夠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資産價格的波動。
法馬1939年生於波士頓,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的教授,金融經濟學領域的思想家。他因提出“有效市場假説”而聞名。漢森1952年出生,任教於芝加哥大學。他最主要的貢獻在於發現了廣義矩方法,這一成果在經濟和金融研究中極為重要。席勒1946年出生於底特律,目前任耶魯大學教授,他被視為是新興凱恩斯學派成員之一。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獎金共計800萬瑞典克朗(約120萬美元),將由三名獲獎者平分。諾貝爾經濟學獎是今年揭曉的最後一個諾貝爾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