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有人説中國房地産市場沒有泡沫,我的觀點是:貨幣極度超發而本幣還升值意味着存在資産泡沫;人民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這一事實本身就是中國資産泡沫(其中就包括中國房地産泡沫)的外在變現。總有人鼓吹人民幣要抓住機遇國際化,我的看法卻是,如不注意細節,人民幣資本項目自由兌換之日即是中國貨幣崩潰之時。 根據中國央行數據,截至2012年末,中國廣義貨幣(M2)餘額達到97.42萬億元,接近全球貨幣供應總量的1/4,居世界之首,是美國的1.5倍,比整個歐元區的貨幣供應量還要高。回顧2008年,中國貨幣存量還排不上全球前三。這幾年中國貨幣存量增長之快,於此可見一斑。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總量只相當於美國的一半。而且美元是硬通貨,在世界各地自由流通,在各個國家以鈔票和賬戶形式存在着,而人民幣多數集中在中國境內及其周邊小範圍區域流通。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人民幣的外幣市場交易量跟波蘭的貨幣差不多。 上述事實表明,即使把中國直接融資比例低的事實考慮進來,人民幣也存在着極其嚴重的貨幣超發。但是為什麼人民幣不貶反升呢?有兩個原因支撐人民幣不貶反升:一是土地國有並且農地保護,二是人民幣資本項目不可自由兌換。 貨幣超發而又土地國有或限制農地轉做工業用途,容易催生房地産泡沫。其中的道理我在多處説過,這裡不再贅述。資産泡沫化的過程中,會産生資金黑洞吸引熱錢流入,導致本幣升值;本幣升值反過來導致進一步的熱錢流入,加劇貨幣超發和資産泡沫。循環往復,不斷自我加強。正因如此,我才在不同場合一再申明:雖然從根本上講抑制房價要靠貨幣緊縮,但是抑制房價本身又構成緊縮貨幣的一部分。因為房價抑制住了,熱錢流入就止住了,內生性貨幣供給也就停止了。同樣是因為這個原因,超發貨幣不但不會導致本幣貶值,反而致使其升值。是的,在一個外圍流動性氾濫,內部又資産泡沫化的環境中,超發貨幣,不但不降低利率,反而拉高利率;不但不導致本幣貶值,反而會加劇本幣升值。2010年、2011年中國出現的民間高利率就是典型的例證。近幾年出現的人民幣升值和當年的日元升值也是如此。 資産泡沫需要不斷的資金流入才能維繫,但這顯然不可能;資産泡沫會打擊製造業,導致實體經濟空心化,孱弱的實體經濟終究會無法支撐過度發展的資産市場,最終資産市場坍塌也就成為必然。如果資本項目不能自由兌換,熱錢不容易流出去,那麼虛假繁榮不容易一下子刺破。而如果資本項目可以自由兌換,那時熱錢會大規模外流,本幣會貶值;貶值又進一步加劇熱錢流出。累進疊加,本幣就有可能崩潰,金融危機便很難避免。 別的不論,單以貨幣數量看,如果資本項目自由兌換,那麼人民幣大貶難以避免。在過去的20年,世界上曾有過兩個相當穩定的國家發生了貨幣崩潰。一個是泰國,一個是冰島。貨幣崩潰之前,這兩個國家的經濟很繁榮,而且本幣兌美元或歐元升值。可是突然短短的一個月內,兩種貨幣的匯率貶值了50%。如果把兩國貨幣崩潰前的十年貨幣供應走勢畫成圖,基本上和中國過去十年的貨幣供應走勢是相同的。依次類推,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中國貨幣也有崩潰之虞,以此為邏輯前提,筆者可以斷言,人民幣自由兌換之日或是中國貨幣崩潰之時。 今天美國面臨退出量化寬鬆政策,新興國家貨幣巨幅貶值,資産市場受到重大打擊。而中國基本上沒有受到什麼衝擊,除了鉅額外匯儲備之外,資本項目不能自由兌換是重要原因。 不是要反對人民幣自由兌換,但是人民幣資本項目自由兌換要慎之又慎。要麼很早就實現自由兌換,要麼讓房地産市場軟着陸了以後再實現自由兌換。這是一個世界貨幣超發,流動性氾濫,虛擬經濟過度發展的時代。即使自由兌換,對短期資金流動進行限制也有必要。
|